
僧山寺2546雙面座山佛,鍍金殼。座山佛在香港地區(qū)稱為周所,在泰文中有“富翁”的意思,屬于佛祖類型的佛牌。本身周所在泰國佛教歷史中的時間不算很久,但就其宗教意義和收藏價值來說,影響卻非常巨大。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佛歷2440年間。當時的制作寺廟是 Wat Klang bang keow 佛寺。周所也該寺廟建寺以來最為著名的兩大圣物之一,除了周所,另外一個就是擋降貝了。
座山佛,在泰國是三大之一,又稱:周所、靠山佛、老板佛、富貴佛。從龍婆boon大師創(chuàng)立一期座山佛后,座山佛本廟的龍婆遮大師加持了二期座山佛,現(xiàn)在寺廟已經(jīng)出來三期座山佛了。佩戴后,凡事都會有靠山,有人會默默支持你。佩戴者辦事的時候,必有貴人在明處或暗處幫忙
佛牌不只是泰國的一個文化,在印度就有制作佛牌,然后到了西藏,像西藏也有像擦擦佛之類的類似佛牌的東西,然后一直傳到了泰國緬甸老撾等地,所以說不是只有泰國有佛牌文化,各地都有。但是可能是因為泰國被稱作萬佛國,寺廟最多,僧侶最多,所以佛牌的文化也是最盛行的。
其實佛牌最早的一個起源呢,就是泰國人的信仰很足,他們愿意跋山涉水去拜見師傅。那師傅看到他這么辛苦,肯定也是很感動的,不送點東西肯定過意不去,而且泰國那個地方,那時候都是深山老林,路上也不安全,師傅就會隨手拿起地上的樹枝啊,或者是廟里的一個木頭啊,或者是自己吃剩下的檳榔渣啊之類的,送給那個善信。
那后來呢,漸漸的開始把送給善信的東西做成符片啊,或者圓圓的小珠子之類的,給善信,之后也就漸漸地制作出一些神佛的形象,給他們佩戴,讓佛的形象不斷的提醒佩戴的人要行善,然后這些佩戴者,也會捐一些錢給寺廟,寺廟錢多了呢,就可以改造擴建、幫助村里建學校、修路之類的,來回饋社會。所以這個就是泰國的一個佛牌文化的起源和慢慢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是一個很善良的過程。
在恭請佛牌或者佩戴佛牌的過程中,有很多善信一些都在執(zhí)著于四處鑒定自己所佩戴佛牌的真假,然而說一尊佛牌拍張照片就有準確的報出它的真假不太現(xiàn)實,除非這就是他自己經(jīng)手的牌,再者就是在忽悠你。
粉牌,大致分兩種壓模方式,一種稱之為手模,也就是或者師傅,或者廟里工作的僧人協(xié)助,往模具(一般都是工匠雕好的木質模具)里面裝好師傅收集好的各種粉質材料,手動一尊一尊的壓制出來,然后加持。另一種叫機器模,也是大部分佛牌壓制的方法。就是隨著社會進步,不再需要人工去壓制,而是師傅收集材料后,由機器進行壓制,尤其是那種金屬材質的佛牌,師傅沒有辦法一尊一尊的像鐵匠一樣敲打,因此大多采用機器壓模,然后師傅再去加持,這樣就節(jié)省了很大的人力,這種模具一般都是金屬模具。嚴格意義上來講,手模和機器模上沒有絕對的差別,因為最關鍵的還是在師傅后面的加持。
講了這么多壓模它和鑒定真假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是這樣的,在發(fā)行佛牌之前大部分寺廟,尤其是近幾年,都已經(jīng)有規(guī)劃一個模具只制作一定數(shù)量的佛牌,比如999尊。制作后模具是交給師傅由師傅親手銷毀的,因此,一些模具里面的無意的小的瑕疵,也就成了鑒別佛牌的“暗記”了,即便是重新再開模復制做假,里面的暗記做的再精細也不會和原版一模一樣。而且佛牌很少有一發(fā)行就很火,市場上難求的情況,因此一般佛牌剛出短時間內(nèi)是不會有假牌的。所以也是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后的事情,那個時候不僅僅那些暗記不會復刻的那面完整,材質也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無法再做到一模一樣,尤其粉牌,經(jīng)過時間的積累,每個佛牌粉質的發(fā)料情況是不一樣的,懂的人就會依此鑒別真假。
還有一種金屬立尊,它在制作的時候不同于其他佛牌是壓模,這種立尊是要把金屬化成鐵水,然后澆鑄而成,這種佛牌之作成型后就像長在一棵樹上一樣,然后再由工人一只一只的裁剪下來,底部會有裁剪鋸斷的痕跡。無論是壓制的牌還是澆鑄的牌,除了通過材質,和模具里形成細小的暗記判斷真假之外,切邊和鋸痕都也是鑒定一尊佛牌真假的關鍵。因為同一模具里出來的牌,裁邊的機器和模具一定是一樣的。還有一種老的金屬牌,比如約百年前那種,還可以通過分析當時冶煉金屬的技術和現(xiàn)代對比,當時制模工藝和氧化、包漿等因素來鑒別真假。本文師兄整理,:324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