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瑞物-酸奶_酸奶標志什么呢?

  在印度,酸奶一向被視為一種有營養的純飲料。在印度草藥學[1]中,酸奶作為助消化劑備受喜愛。在傳統上,酸奶也是腹瀉和消瘦癥的補養之物。用母牛產仔后的初乳制成的酸奶被以為最具再生力。酸奶純潔皎白的特質標志著精力滋補和斷滅全部惡業。源于神牛的“三白”(酪、乳、酥油)被視為濃縮的植物精華,常作為凈化物用于各種密宗典禮中。作為八瑞物之一,酸奶標志著妙生女敬獻給饑不擇食的佛陀的四十九口乳糜。乳糜使佛陀獲得了在菩提樹下證道的力氣,并明晰地徹悟“中道”[2]的真理。出于這一原因,在佛陀的藍色僧缽離常畫有白色酸奶或“甘露”。酸奶清涼、黏稠、含乳脂、滑膩和嬌嫩,因而標志著體液[3]或水分子的組成部分。有鑒于此,在印度酷熱的夏天和旱季,喝酸奶已無須再遵醫囑。七、八月份印度季風期在傳統上是釋教僧侶季節性閉關的靜修期。在多雨的閉關靜修期完畢后,要舉辦典禮為僧侶們供給酸奶作為初次道賀大餐。在西藏的雪頓節[4]上也能夠看到這一傳統的連續。雪頓節要在色拉寺[5]和哲蚌寺[6]這樣的大寺院舉辦,在完畢白日夏天閉關靜修后和尚能夠享受酸奶。酪、乳、酥油“三白”構成了源自神牛“五甘露”中的三個,其他兩個是小便和大便。出于儀禮的意圖,牛尿和牛糞要在落地之前收集到容器里,然后在一個青銅碗中與“三白”混合,隨后將這種混合物煮沸。晾涼之后,要濾去黏液上層的浮渣和基層的沉淀物,留下中層的物質。然后,將這些物質推開,在陽光下暴曬。最終,將晾干的粉末與藏紅花[7]混合在一起,制成小藥丸。在西藏,這種藥丸與通過加持的“甘露降魔丸”[8]均在修持時運用。五甘露源自神牛,該牛應是懷孕的母牛,其毛色呈金黃或橘黃色,從其身上能夠提取黃丹。

注解:

  [1]原文:ayurvedic,印度醫藥學,大部根據順勢療法和自然療法的傳統醫學系統。

  [2]中道,在原始釋教,這主要指遠離苦行與高興這兩極點的不苦不樂的中道。

  [3]梵文:kapha,體液。

  [4]藏文:ho-ston,雪頓節,“雪”為“酸奶”,“頓”為“宴會”之意。大眾的傳統節日。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舉辦,節期五~七天不等。該節開始純屬宗教節日。通過三百多年的開展前史,現已形成了風味各異、門戶紛呈、五光十色。獨具雪域特征的全民性的藏族藝術節。因為在此期間許多藏戲團要在羅布林卡表演藏戲,因而,人們又把“雪頓節”成為“藏戲節”。

  [5]藏文:se-ra-dgon-pa,色拉寺,本意“野玫瑰寺”。相傳初建寺時地長滿野玫瑰(色拉),故得名。坐落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郊的色拉烏孜山下,為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也失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創立。寺內藏有許多文物珍品和稀世之寶,還有西藏本地制造金銅佛像上萬尊以及許多的法器、巖畫、唐卡、佛經等。

  [6]藏文:vbras-spungs-dgon-pa,哲蚌寺,藏語全稱“吉利米聚十方尊勝洲”,漢語意為“堆米寺”。聽說該寺石山上有許多白石,遠看就像許多白米,故而得名。該寺依山而筑,參差堆疊。坐落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郊的根培烏孜山下,是藏傳釋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中最大的一座。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由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結所建。大殿二層供有宗喀巴親身開光的強巴佛像,是該寺的主供佛像。其他各殿堂中供有宗喀巴師徒塑像以及觀音、文殊、金剛、無量、度母等佛像。寺內還有許多釋教經典、法器、供器、唐卡、巖畫和各種工藝品。

  [7]梵文:krmkum;藏文:kha-che-sha-skam,藏紅花,藏族醫學之傳統藥物。屬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藥醫學以花入藥,性溫,味辛苦,有活血、祛痰、調經的功用。

  [8]藏文:bdud-rtsi,甘露降魔丸,藥名。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