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蔭讀書會”的學員學習《阿含經故事選》經典選篇《在竹竿上特技扮演的啟示》,并就學員們在學習評論中提出的問題作了才智的開示。
學員說:這篇文章中,師父首要想到他人,協助他人成果自己;學徒想先做好自己的事。我想,發菩提心幫他人是好的,但自己才干不行的話,就有心無力了。是不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進步自己的常識和才干,到達一個好的境地,才干協助、利益他人。
故事中,師徒兩人的觀念各有他的起點,各有他的道理。
師父叫學徒要相互留心,相互護著對方,相互扶持。師父的發心就像咱們說的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以自利利他為先導。便是說,護他便是護己。
師父的這種認知比學徒的認知更崇高,發心更廣闊,由于他更具有悲心。
學徒說咱們要自護著自己,做好自己應當做的,只需各自做好自己的,我就很安全了。
學徒的這種發心就像聲聞圣者,他們期望嚴厲做好自己,自己做好了,對這個人間就不發生損害。比如說,好心所就包含無害。只需能夠時間堅持無貪、無嗔、無癡、無害這些好心,修好自己,護好自己的心,就能夠護好他人。
學徒說:“師父您應當專注護著您自己,我也應當專注護著我自己,咱們各自做好自己的動作,這樣,扮演才干完美。”
學徒這樣說沒錯。但條件是,咱們都要十分了解這個特技的規矩。假如師徒對特技的練習現已十分純熟,那在做特技的時分,只需各自照顧好自己,這場特技扮演必定就會成功;假如沒有這個條件,那各自照顧好自己,就會很風險。
所以,經典中接著說,咱們要想照顧好自己,就應當以“自護”之心來修習四念處。
咱們對四念處十分純熟,能夠在自身上使用純熟,就能夠自護,也就能夠護持人間了。由于一個善修四念處的人,是不會損傷人間、不會損傷他人的。所以能夠善修四念處,能夠善護念,就能夠護念他人。
不過,師父的心量更廣闊,他期望人人都能夠發心自護、護他,這樣人人間就會愈加夸姣,這種善護的力氣愈加廣闊。
假如僅僅先考慮護著自己,這也沒錯,這是十分純真的一種品德。但師父說的發揚團隊精神,對社會的利益效果就愈加廣闊。所以,發揚團隊精神十分重要!
咱們學了這篇文章,就應該發大悲心。作為漢傳釋教的弟子,尤其是作為禪宗道場的行者,咱們更應該以大悲心為先導。
咱們想發大悲心,發菩提心,利益眾生,首要自己要夯實法的根底,自己要能靈通明曉,純熟老到。這樣的話,咱們才干夠經過自己去利益他人——自利方能利他。若一個人不能自利,也就無法利他。一個不具有正見的人,是不行能讓他人生起正見的。
當咱們建議菩提心時,必定會要求自己勤學、多聞。由于這是菩提心的特質。咱們要想成佛、要想利益眾生、要發菩提心,這不是一句廢話,她是一種實際行動。
當咱們有了這個菩提心之后,由咱們內心所推進的,必定是勤學多聞,處處想著利益眾生。
當咱們想利益眾生時,咱們有必要要盡己所能,廣學多聞各種技藝、常識。這樣才干以更好的便利去利益更多的群眾。
所以,行菩薩道不是說廢話。咱們要想發菩提心,就要老老實實地勤學多聞。菩薩為什么要廣學五明?由于依五明這些便利,才能夠廣行利益。
文章轉自大眾號:六榕書院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