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咱們種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后果。因果從未欺騙過眾生,惟人自欺,無視因果。到頭來,果報仍是要自己接受的。咱們常聽到“業因”和“業果”這兩個名詞,而“業”又是咱們的身口意所做作出來的,當發生成果的時分,便是業果。
為什么誦經、拜懺、禮佛等等會改動咱們的命運呢?是咱們把欠好的東西交給佛菩薩去處理,然后佛菩薩改動咱們的命運嗎?當然不是!釋教是教育,這個教育的底子意圖是要咱們離苦得樂。所謂離苦,是指遠離煩惱,出離輪回。所謂得樂,是指不起煩惱,取得終究的高興。學佛的進程便是知道煩惱的進程。
煩惱的本源在于心,留神隨境轉的時分,煩惱隨之發生。而心怎么會跟從外境而轉呢?習氣在作祟。這個習氣便是深藏咱們心里的五個小偷:貪嗔癡慢疑。也被稱為五種心毒。這五種心毒不去除,咱們就無法脫節習氣對咱們的捆綁,就無法防止煩惱的發生,也就無法遠離苦楚。所以釋教的全部教育手法,說白了便是要改動咱們的心,改動咱們的習氣,讓咱們從舊有的習氣中拔離出來,掙脫出來,回歸到正常的狀況。
佛法不是魔法,不是你今日念了一部什么經,今日壞事就走了,功德就來了。假如有這種主意,那也是一種妄念。人們平常干壞事的時分,都知道會有壞的成果在后面等著,可是幸運的心思不仍然促進人們去做那些壞事嗎?假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立顯”的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惡了,由于再傻的人都知道作惡立刻會有報應,而報應是苦楚的。
正是由于“從因到果”需求有老練的時刻(咱們種個種子下去,不也需求時刻才干老練成果嗎?),很多人由于“短視”,看不到這個果何時老練,乃至幸運的以為這個果不會老練,所以就肆無忌憚,比及果報老練的時分,才追悔莫及。這都是源自心里的無明。
假如咱們不期望“惡因發生后果”是“立顯”的話,又憑什么期望“善因發生善果”是“立顯”的呢?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假如盼望今日念一部《地藏經》或《金剛經》,明日家庭對立就沒有了,作業也找到了,考試成績也上去了,分手的戀人又回來了……等等,你覺得這或許嗎?這樣想的人,無疑是在迷信釋教,是在把釋教作為硝酸甘油用。
常說修佛便是修心,學佛便是學做人。那么咱們要修什么心呢?要修出離心、修慈善心、修菩提心、修平常心、修精進心、修施舍心、修忍辱心……咱們學習的典范便是佛菩薩,佛菩薩怎么做,咱們就跟從他們怎么做。這樣才干終究成果完美的品格,才干真實改動自己的命運。
假如咱們把自己的嘴巴僅僅作為一臺復讀機來用,咱們在做功課的時分,心還在外面飛著,做完了功課,對身邊人的情緒全部照舊,對眾生的情緒全部照舊,干事的情緒全部照舊,乃至還有更壞的狀況呈現,便是舊有的習氣不光沒有消除,又增加了一些欠好的習氣,把“我執”修得更好了,請想想,這能改動咱們的心,能改動咱們的命運嗎?所以學佛一定要持戒(不持戒你的桶是漏的,或許漏掉的福報比積的福報更快),不要一邊修福,一邊造業,這樣改動不會大的!
常常要檢視自己的心,每一個起心動念,包含全部言語、行為,有沒有六度般羅密在里面,念經、行善的發心或許動機是為什么,(是不是想得到什么,想攀比什么等)檢視自己的心便是修行禪定,真實生起利益眾生的心便是在修行施舍,發覺自己欠好的想法當下悔過,便是在持戒,悔過之后發愿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惡習,這便是在修忍辱,當你每一次去這樣做的時分便是一次精進,每一次精進便是在進步自己的才智,這便是修才智波羅蜜了,這樣以六度般羅密修行佛法才是走正路,才干真實改動自己。
佛法的真理是慈善和空性,自凈其意,遠離全部相,而不是凡事先想著自己會不會受害,由于懼怕自己被攪擾,被冤親借主害,才要修法回向他們遠離自己,這樣的發心你們覺得冤親借主會寬恕咱們嗎,咱們應該有的慈善心是什么,即使這些眾生會損傷咱們,可是為了利益他們,我甘愿自己遭到損傷,也要利益他們,這才是佛法的主旨!
要想學習好,首要要端正學習的情緒。學佛也是相同,要想把佛學好,首要要端正學佛的情緒。沒有一個正確的學佛情緒(發心),也是很難成果的。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