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白話文-佛經譯文

佛性論

龔雋釋譯

總序

自讀首欏嚴,從此不嘗人世渣滓味;

知道華嚴經,方知已是佛法富貴人。

固然,釋教三藏十二部經有如暗夜之燈炬、苦海之寶筏,為人生帶來光亮與美好,古德這首詩偈可說一語道盡行者閱藏慕道、頂戴感恩的心境!惋惜釋教經典因為卷帙千眾多,古文艱澀,常使繁忙的現代人有義理遠隔、望而生畏之憾,因而多少年來,我一向想編篡一套文言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這個愿望總算有了端倪,是年,佛光山在中國大陸廣州市舉行[文言佛經編纂會議],將該套叢書訂名為《中國釋教經典瑰寶》。后來幾經群策群力,我們決議其所出現的風格應該具有下列四項關鍵:

一啟示思維:全套《中國釋教經典瑰寶》合計百余冊,依大乘、小乘、禪、凈、密等性質編號排序,所選經典均具三點特征:

1前史含義的深遠性

2中國文明的影響性

3人世釋教的理念性

二通暢易懂:每冊書均設有譯文、原典、注釋等單元,其間文句鋪排力求流通通暢,措辭用字力求淺顯易懂,期使讀者能一望而知,契入妙諦。

三、文簡義賅:以專章解析每部經的全貌,而且網羅重要的章句,介紹該經的精力地點,俾使讀者對每部經義都能透徹了解,而且免于以偏概全之錯誤。

四、老少皆宜:《中國釋教經典瑰寶》雖是文言佛典,但亦兼具淺顯文藝與學術價值,以到達老少皆宜、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冊書均以題解、源流、說明等章節,論述經文的年代背景、影響價值及在釋教前史和思維演變上的位置人物。

茲值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諸方賢圣齊來慶祝,歷經五載、集二百余人汗水結晶的百余冊《中國釋教經典瑰寶》也于此刻隆重推出,可謂含義特殊,論其成果,則有四點成果可與我們一起共享:

一、釋教史上的創始之舉:民國以來的文言佛經翻譯盡管許多,但都是法師或居士個人的開示講稿或零散的研討心得,因為缺少整體性的方案,讀者也不易窺視佛法之堂奧。有鑒于此,《中國釋教經典瑰寶》叢書打破窠臼,將古來經律論中之重要著作,作有體系的收拾,為佛典翻譯史寫下新頁!

二、出色學者的集體創作:《中國釋教經典瑰寶》叢書結合中國大陸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學者通力撰稿,其間博士學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具有碩士學位,在當今出版界各種讀物中難得一見。

三、兩岸梵學的溝通互動:《中國釋教經典瑰寶》撰述大部分由大陸飽學能文之教授擔任,并搜錄臺灣教界大德和居士們的論著,藉此聯接兩岸梵學,使有互動的緣由。編審部分則由臺灣和大陸學有專精之學者從事,不僅對中國大陸研討梵學習尚具有帶動啟示之效果,關于臺海兩岸梵學溝通更是助益良多。

四、文言佛典的精華集粹:《中國釋教經典瑰寶》將佛典里具有思維性、啟示性、教育性、人世性的章節作重點式的集粹收拾,有別于坊間一般[照本翻譯]的文言佛典,使讀者能充份享用[深化經藏,才智如海]的法喜。

今《中國釋教經典瑰寶》排印在即,吾悵然為之作序,并藉此感謝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輔導編修;吉廣興等人奔波兩岸,牽線搭橋;以及王志遠、賴永海等[瑰寶小組]人員的匯編印行。因為他們的同舟共濟,使得這項巨大的工作得以不負眾望,功竟圓成!

《中國釋教經典瑰寶》雖說是我們精心擘劃、竭盡全力的巨著,但經義深邈,實難盡備;法海眾多,亦恐有遺珠之憾;加以年代之騷動,文明之激蕩,學者教授于符合佛心,或有距離之處。凡此失漏必定甚多,星云謹以愚誠,請求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禱。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