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之同處即是性,舍情則性不由此可見,欲之公處即是理,舍欲則理不能明。故謙謙君子不可以滅情,唯事平情罷了;不可以絕欲,唯期寡欲罷了。——明·洪應明《菜根譚》
松云門禪師皈依佛門后,由于牽掛年邁的媽媽沒有人照料,就自身建了一座禪舍,將媽媽接進共住。
松云每日除開參禪坐禪以外,還挪出時間幫人抄錄佛書,為此賺些生活費。
每一次他在街上為媽媽買魚、買豬肉時,道上的人總指手畫腳地說:“那就是個酒肉和尚!”
應對他人的閑言閑語,松云從不作一切表述,依然獨來獨往。他媽媽卻忘不掉他人的指責,因而也跟隨遁入空門食素。
一天,一位漂亮的女人請他到家里叫法,松云沒有回絕,直接跟隨女人離開了。有好事者卻傳聞說:“松云是個正人君子的花和尚,有些人曾親眼見到他到妓女院去嫖妓!”
鄉人深信不疑,集眾端掉了他的禪舍,并將他趕跑。松云迫不得已,只能把媽媽交給他人照料,自身外出飄緲參觀考察。
一晃多年過去,媽媽因思兒成病,沒多久就去世了。鄉人不了解松云在哪里,只能匆匆收殮,等松云回家再下葬下葬。
沒多久,松云行色匆匆地趕了回家,他在媽媽遺體前站了很久,用拐仗敲擊著棺材講到:“仁慈的媽媽!您的娃兒回家了!”
講完,又學媽媽的一口氣說:“松云!見到你學有所成,我很高興!”
“我是!媽媽!”松云又自語道,“娃兒用此禪道,回向您上生佛國,再也不能來世間吃苦受委屈!”
說罷,轉過頭來對鄉人說:“葬禮告一段落,能夠下葬!”
松云在五十六歲時預料大限已到,便集結徒弟拜別,并在媽媽遺照前燒香,寫出一首偈語:“世間逆旅,五十六年;云開日出,一輪花好月圓。”寫完后,安祥而逝。
塵世間的是非曲直、光輝黑喑,講好的不一定好,說壞的不一定壞。松云門禪師盡管深受不白之冤,卻促長了他的禪道。他沒有都還沒見媽媽的最后一面,卻收益了她,讓媽媽去佛國告慰。
要是有禪,就沒有痛楚,就沒有憎恨,禪是幸福安寧的源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