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佛文明|說說泰國釋教中的重要釋教節日

泰國是釋教大國,95%上的泰國人都崇奉釋教,所以泰國釋教文化愈加稠密,今日泰菩緣來說說泰國釋教中重要釋教節日有哪些。

佛日〔泰國的佛日〕

“佛日”是“釋教節日”的簡稱。釋教稱“四齋日”,泰國稱“佛日”。每月有四個佛日,各在泰國陰歷上半月的第八日和第十五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個佛日,其間以陰歷三月十五日的瑪迦普差節、六月十五日的維莎迦普差節和八月十五日的阿莎加哈普差節為最重要的佛日。到時釋教徒要去梵宇舉辦典禮。當日制止殺生、嫖賭。

佛誕節〔佛陀誕生、成道、涅留念日〕

定為泰陰歷六月十五日。如那一年閨八月,這個留念日便改為七月十五日舉辦。

三寶佛節〔泰國阿莎叻哈普差節〕

泰國三大釋教節日之一。每年泰歷八月十五日,即泰國守夏節前一日,為“阿莎叻哈普差節”。“阿莎叻哈普差”來自巴利文,意為“八月供養”之意。泰國華人稱該節日為“三寶節”,因這一天是佛祖成道后初次講道的日子;有了第一個佛門弟子的日子;世上呈現了第一個和尚的日子;也是釋教“三寶”(佛、法僧)都完備的日子。原先該節日不做典禮,1961年泰國僧伽(僧團)作出決定,要求釋教徒做典禮,并經政府得國王的贊同定為釋教的重要節日。全國釋教徒、各梵宇到時都做典禮,如守戒、聽經、誦經、講道、巡燭等。

萬佛節〔泰國的萬佛節〕

泰國的傳統釋教節日,在每年泰歷三月十五日舉辦。如逢閨年,改為泰歷四月十五日。萬佛節在泰文中稱為“乍篤隆迦訕尼巴”節,相傳釋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泰歷三月十五日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大殿,向主動前來聚會的1250名羅漢初次宣揚教義,故稱其為四方具有的聚會。篤信小乘釋教的泰國釋教徒視該次聚會為釋教創立之日,進行盛大留念。泰國的釋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時期就開端留念萬佛節,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時,官方開端舉辦慶祝典禮,并于1913年將這一天定為節假日并成為泰國公民傳統的釋教節。政府也舉辦慶祝萬佛節典禮,國王親自參加。萬佛節的早晨,泰國男女老少帶著鮮花、香燭和施舍物品前往鄰近寺院,進行施齋、焚香、拜佛活動。在萬佛節,有些善男信女還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明對釋教的忠誠。

解夏節〔泰國的解夏節〕

每年泰歷十一月十五日為泰國的解夏節,亦稱出夏節、逾雨節、安居競節等,是泰國重要的釋教傳統節日之一。此刻為期三個月的守夏安居期滿,和尚能夠康復正常外出。這一天,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盛大的施齋并聽和尚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搬出,安放在能夠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后,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舍的飯食放入僧缽內。施舍的齋飯主要有米飯、菜肴、粉蕉糯米粽和亞塔椰葉粽等。在曼谷金山寺舉辦施齋時,將佛像從金山寺搬到山腳進行施齋。此外,在解夏節時,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守夏僧衣及施放黃布等施舍活動。

守夏節〔泰國的守夏節〕

泰國的守夏節亦稱坐守居節、入夏節、入雨節等,是泰國最重要的釋教傳統節日,每年泰歷八月十六日舉辦。守夏節在泰文中叫做“考攀薩”。該詞來自梵巴文,“考”意為“進入”,“攀薩”意為“旱季”、“雨期”。守夏節源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風俗。以為在泰歷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個月內外出易傷稻谷和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承受供養。這段時刻稱為雨安居期,制止僧尼外出。泰國政府規則守夏節全國放假一天,以便公民參加守夏節活動。守夏節前,僧侶要打掃寺院和僧舍。守夏節之日,全寺和尚舉辦入夏安居典禮,禮佛誦經并誦念“貧道將在此寺守夏安居三個月”三遍。然后一般和尚向高僧悔過過錯。之后,各寺院和和尚互送鮮花、香燭互致敬意和悔過。典禮后,和尚開端安居修學。守夏節早晨,平民百姓遍及到寺院施齋,所施齋飯除新鮮飯食菜肴外,還有傳統糕點蕉葉茲粑。一起貢獻蠟燭叢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番筧、浴巾等日用品。而且制造可燃三個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蠟燭,敲鑼打鼓送到寺廟,供和尚在守夏節誦經時運用。黃昏,人們手持鮮花和點著的蠟燭,在寺院舉辦盛大的巡燭典禮,守夏節活動到達高潮。在守夏節期間,許多善男信女將落發三個月,或天天傾聽僧侶誦經,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對釋教的忠誠。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