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阿含十報法經
聞如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單園。是時賢者舍利曰。請諸比丘傳聞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凈除至竟說行聽。從一增至十法。聽向意著意。傳聞如言。諸比丘從賢者舍利曰。示威欲聞。舍利曰。便說從一增起至十法。皆聚成無為。從苦得要出。全部惱滅。
第逐個法。行者竟無為但守行。
第二一法??伤嘉┮獠浑x身。
第三一法。可識人世粗細。
第四一法??蓷墤x慢。
第五一法??芍獗居^。
第六一法。多作本觀。
第七一法。難過不間斷定。
第八一法。可成令意止。
第九一法。當知全部人在食。
第十一法。當證令意莫疑。
是行者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榜首兩法。行者竟無為當有意亦當念。
第二兩法??稍鲂兄挂嘤^。
第三兩法。當知姓名。
第四兩法??缮岚V亦人世愛。
第五兩法。當除無愧不慚。
第六兩法。難定兩法不妥爾爾。
第七兩法。當知當不爾爾。
第八兩法??汕蟊M點。不復生點。
第九兩法??勺R人本何緣由在人世得苦。亦當知何緣由得度世。
第十兩法。當自證慧亦擺脫。是為行者二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證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觀。
榜首三法。行者竟無為事慧者。亦聞法經。亦當觀本。
第二三法。當思惟。欲念。定不欲但念。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勺R。欲有。色有。不色有。
第四三法。可舍。欲愛。色愛。不色愛。
第五三法??缮帷1救龕骸X澯麗?。嗔恚惡。愚癡惡。
第六三法。可增。無有貪欲本。無有嗔恚本。無有愚癡本。
第七三法。難過。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第八三法??勺?。三活向???。不肯。不想。
第九三法。可識。三痛。樂痛。亦不樂亦不苦痛。
第十三法。自證慧不復學。從原本。亦往生。爾無所應除。是為行者三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榜首四法。行者竟無為天人輪。好郡居。依慧人。自直愿。宿命有本。
第二四法。增行。四意止。自觀身觀表里身觀。莫離意知著意。離人世癡惱。痛癢意法亦如觀身法。
第三四法??勺R。四飯。搏飯。樂飯。念飯。識飯。
第四四法。可舍。四[蟲*養]。欲[蟲*養]。意生是[蟲*養]。戒愿[蟲*養]。受身[蟲*養]。
第五四法??蓽p。四失。戒失。意是失。行失。業失。
第六四法??稍?。四成。戒成。意是成。行成。業成。
第七四法。難知。四諦。苦諦。習諦。盡諦。受滅苦諦。
第八四法。令有四黠??圜?。習黠。盡黠。道黠。
第九四法??勺R。四相識。少識。多識。無有量無全部不必識知多知無有量知無全部不必智知。
第十四法。自證。一法身當知。二法意當知。三高眼當知。四法慧當知。是為行者四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榜首五法。行者竟無為。五種斷意。多么五。道弟子有道信有根著本。無有能壞者。忍辱亦仙人。若天若魔若梵。亦余人世耶。亦無有匿無有態。真直如有身行。意著道慧同行。身亦少病安善。如應持腹行。身不大寒不大熱。無有恚時和令消飲食啖。令身安調。發精進行。有瞻精進便利。堅得好法。意不舍便利。寧肌筋骨肉干。盡精進不得間斷。要當得所行。行慧從起滅慧得道者。要不厭行直滅苦。是五種斷意。
第二五法??稍鲂械抡?。五種定。行道弟子。是身自守得喜樂。澆漬身行。可身全部無有一處不到喜樂。從自守樂。譬慧浴者。亦慧浴弟子。弟子持器。若杅若釜。澡豆水漬。已漬和使澡豆著膩。表里著膩不復散。從漬膩故。道行者亦如是。是身自守愛生樂。漬和附近相著。身全部無有不著。從自守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上頭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已定喜樂。澆漬身行??缮硪惶師o有不到從定喜樂。譬阪頭泉流池。亦不從上來。亦不從東。亦不從南。亦不從西。亦不從北。但從泉多水潤生遍泉流。為泉澆漬。無有一處不到水冷水。道弟子行如是。是身定喜樂。澆漬身行??杀樯砣繜o有不到。從定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二行。亦有道弟子。是身不著愛著樂。相連至到相促相。可遍全部身到不喜樂。比如蓮華水中生水中長。至根至莖至葉。全部從冷水遍澆漬遍行。道弟子身亦如是。從無有愛樂澆漬??扇可肀閺臒o有愛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三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凈意。已除受行成行。身中無有一處不到從凈意除意。比如四姓亦四姓子。白氎若八丈九丈。人頭足遍裹身遍。無有不到從白[疊*毛]凈[疊*毛]。如是道弟子。是身凈意除意已有行。全部身無有不到已覆凈意除意。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四行。
亦有道弟子。受身觀諦。已熟念熟居熟受。比如住人觀坐人。坐人觀臥人。道弟子行如是。受行想念惟熟受。以熟受熟念熟事熟受。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五行。
第三五法。當知五種。一為色受種。二為痛受種。三為想受種。四為行受種。五為識受種。
第四五法。當舍五蓋。一為愛欲蓋。二為嗔恚蓋。三為睡覺蓋。四為戲樂蓋。五為悔疑蓋。
第五五法。可當咸。五心意釘。若學者不信道。疑不下不行不受。如是心意一釘為未舍。不受道法教誡故。亦如有學者在道散名聞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若有道名聞者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如是是為五心意釘未舍。
第六五法。當增道。五根。一為信根。二為精進根。三為意根。四為定根。五為慧根。
第七五法。難過。五行得要出。若道弟子熟受道。不念愛欲。意不著欲意。不行欲。意不止欲。意不度欲。意縮意歹意不起。意不必意。卻意穢不必惡。比如雞毛亦筋。入火便縮皺不得申。如是見道弟子。行堅意不念愛欲。便不必愛欲。便不行愛欲。意不墮愛欲。意便縮。意便縮意不起。便出念道。欲行已出。意生意堅意不料出意解意不縮意不歹意起意無所礙無所用。意安隱為意行故熟行故。
若復生從愛欲緣由結惱憂。念為已從是解止不著得離。不復從是緣由痛癢行。如是行者。從欲得度。嗔恚不嗔恚。侵不侵。色不色。若道弟子。堅意不復念身。已堅意不念身。便不欲身不行身不住身。意不墮愛欲便歹意起。譬道弟子。如雞毛筋。入火便縮便皺不得申。道弟子亦如是。已見堅不復念身。意不行身。意不著身。意不度意??s意歹意不起。自守生止惡??蓯耗顭o為。欲度身念度。身為無為。意勸意可。意止意度。意不縮意不惡。意便申念無所礙無所用。意隱止從行熟行故。
若從身緣由。生罪惱憂。緣生罪惱憂已。從是解止不著度。不復從是緣由更痛。道弟子如是。從身得要出。
第八五法。令生起道。五慧定。品德者無所著無所供從。是一慧內自生。
是定恒人不能致。慧者可。如是二慧內起生。是定從一貫致得猗得道行。如是三慧內起生。
是定見致樂行受亦好。如是四慧內起生。是定從是定安閑坐安閑起。如是五慧內起生。
第九五法。當知五擺脫。若學者道說經從道聞。亦慧人說從慧人聞。亦同學者聞。已如說聞知法義行。已解法便解義。已解義便受。已受便喜。已喜身樂。已樂便意定。定意如有知如有見。已如知見便卻不必。已不必便不著。已不著如便得擺脫。是行者一擺脫。
已行者得住未正意。得正意不決意。得定意未解結。得解結未得無為。便致無為?;驎r佛亦不說經?;壅咄瑢W者亦不說經。但如聞如受竟便自諷讀。是行者二擺脫。
或時佛亦不說經?;壅咄瑢W者亦不說經。但如聞法如受法。具說學者。是行者三擺脫。
或時佛不說經。學者但如聞如受法。獨一處計念。若如聞如受法。具諷讀便如應解如法解。是行者四擺脫。
或時不如聞不如受。亦不計念。但從行取必定熟悉受熟念熟。行已受定熟悉受熟念熟行熟。隨意如法。便如應解。便如法解。已如應解。已如法解。便可生已可生便哀生。已哀生便身樂。便身知樂。已愿意便止。便如有知有見便悔。已悔便不欲。已不欲便得擺脫。行者五擺脫。若道行者。得是止得是行。意未得止便止。意不決便定。結未盡便盡。未得度世無為便得度世無為。
第十五法自證知。一不學陰。二不學戒。三不學定。四不學慧。五不學度世擺脫。是學者五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榜首六法者。竟無為。不共取重。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從是得愛。從是得敬??梢庖训脨邸R训镁葱小>酆喜徽娫A。一貫行定致忍。等口言等心行全部戒行。不犯不穿不緩不藏不失。為有道者可具足行。如是輩行戒者。我亦戒者。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所求道要厭者。但行直滅苦。如是輩我亦如是輩。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亦若全部利法致從法得。全部所得在隨器中。如是利當為同學。共無有獨匿。是法不共取重。為從是愛得敬得可意。已得愛已得敬已得可意。已得行得合得聚。不諍不訟。專心行定。從是致忍。
第二六法。護行六共居。目睹色亦不喜亦不惡。但觀行意正知。耳鼻口身意法觀亦不喜亦不嗔但觀止意不忘。
第三六法??勺R。六內入。眼內入。耳鼻口身意內入。
第四六法??缮?。六愛。眼更愛。耳鼻口身意更愛。
第五六法??蓽p。六不恭順。一為不恭順佛。二為不恭順法。三為不恭順同學者。四為不恭順戒。五為惡口。六為惡常識。
第六六法??稍?。六恭順。一為恭順佛。二為恭順法。三為恭順同學者。四為恭順戒。五為好口。六為善常識。
第七六法。難過。六行度世。若有言。我有等意定心。已行已有。復言。我意中嗔恚未解。便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等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嗔恚耶。無有是。何以故。有等心定意。為除嗔恚故。
二為若行者言。我有慈意定心。已作已行已有。但有殺意不除。可報。不如言。何以故。已慈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殺意耶。無有是。何以故。已有慈意定心。為無有殺意。
三為若學者。我有喜心等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意不止不行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有等意定心。已行已增已有。寧不定不行耶。無有是。何以故。等意定心。為除不行不定故。
四為若學者言。我有觀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愛欲嗔恚未除??蓤笱?。莫說是。何以故。已有觀定意。便無有愛欲嗔恚。
五為若行者言。我無有疑。但意不能。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解要無有疑故。
六為若行者言。已得定意已足。但意往念識??蓤?。不如言。無有是。亦不該是念。得定意無所念已足。復意行念識無有是。何以故。意已得度者。不該復念。
第八六法。當令有六念。一為念佛。二為念法。三為念同學者。四為念戒。五為念與。六為念天。
第九六法。當知。六無有量。一為見無有量。二為聞無有量。三為利無有量。四為戒無有量。五為事無有量。六為念無有量。
第十六法。證自知。六知。一神足。二徹聽。三知人意。四知本歷來。五知往生何所。六知結盡。是行者六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榜首七法。行者竟無為。七寶。一為信寶。二為戒寶。三為愧寶。四為慚寶。五為聞寶。六為施寶。七為慧寶。
第二七法??尚?。七覺意。一為意覺意。二為別離法覺意。三為精進覺意。四為可覺意。五為猗覺意。六為定覺意。七為護覺意。
第三七法。當知。七有。一為不行有。二為畜生有。三為餓鬼有。四為人有。五為天有。六為行有。七為中有。
第四七法??缮帷F呓Y。一為愛欲結。二為不行結。三為樂有結。四為自憍慢結。五為邪結。六為癡結。七為疑結。
第五七法??蓽p偽君子七法。一為不信。二為無有愧。三為無有慚。四為無有精進。五為忘意。六為不定意。七為無有慧。
第六七法。增慧。七慧者法。一為信。二為愧。三為慚。四為發精進。五為守意。六為定。七為慧。
第七七法。難過知。七識止處。有色身異身異相。比如或人中或天上。是為一識止處。
有色若干身一想。比如天上天。名為梵。上頭有。是為二識止處。
有在色處。一身一想。比如天名為自明。是為三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全部從色度滅恚念無有量行止。比如天名為空。是為四識止處。
有無有色處行者。全部從空得度行識無有量止。比如天名為識。是為五識止處。
有不在色行者。無有想亦不離想。比如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七識止處。
第八七法。行令有定意。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便利。七為直意。
第九七法。當知。七現恩。一為若道行者。意在佛信入道根生住無有能壞。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余人世行者。二為持戒守律攝戒。收支成畏死罪。持戒學戒。三為有好常識。有好同居。有好自歸。四為煢居不貳共牽行牽身牽意。五為持精進行。堅精進行。不舍道法便利。六為意計。寧身肌筋骨肉干壞。但當所應行者發精進。七為有瞻者堅行者。不舍便利者。道法行應得。已未得精進不得間斷。守意行最意持行自久行久說意不忘。七為念慧行知生滅得慧意。是為七現恩。
第十七法。當令有證。一有法。二有解。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身。六知眾。七知人前后。是行者七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觀。
榜首八法。行者為增本行未得慧法八緣由。多么八。一為若行者依受教誡行。亦依慧者同學者。是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一法緣由。
已依佛亦余慧者同學者。得不時聞微法經。是增本行。不得本慧便得本慧。是為二法緣由已聞法。卻身卻意。從是本行緣由。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三法緣由。
已聞法。精進行。從是增本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四法緣由。
守意行極力自久作久說欲念得念。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五法緣由。
受語亦如受法行。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六法緣由樂法樂行數說經。是增行。不得慧便得慧。是為七法緣由。
知五陰增減見行。若是色若是色習。若從是色得滅。是痛癢思維存亡識。是識是從是識得度。是增本行。未得慧便得慧。是為八法緣由。
第二八法??尚械玫勒?。八種道。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便利。七為直意。八為直定。
第三八法。當知八人世法。一為利。二為晦氣。三為名聞。四為不名聞。五為論議。六為稱贊。七為樂。八為不樂。
第四八法可舍。一為不直見。二為不直念。三為不直語。四為不直法。五為不直業。六為不直便利。七為不直意。八為不直定。
第五八法??蓽p。八瞢瞢不精進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余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意啖食。已行不得多可啖食。便念今天自不得多可意啖食。身羸不能坐。當傾臥便傾臥。不復求度世便利。未得當得。未解當解。當自知不自知。是為一瞢瞢種不精進道。
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余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多可意啖食。自得多可啖食。自意念我為朝得多可啖食。便自念朝得多可啖食。為我身重。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臥。無有度世便利。所應得不得。所應解無解。所應自知不自知。是為二瞢瞢種。
或有時行者?;驎r應出行道。便意生我為應出行道。我不能出行道。不能受教誡行。令我傾臥。不復求度世便利。當得未得。當解未解。當自知未自知。是為三瞢瞢種。
或時行者。晝日行道。意計朝行道來。念身羸不能坐行。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便利。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四瞢瞢種。
或時行者。應好行。便計我應好行。我不能行。不能奉受教誡。令我頃刻間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便利。應及者不及。應解者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五瞢瞢種。
或時行者計。我朝以行道。已身羸不能坐。令我傾臥。已傾臥。不求度世便利。應得不得。應解不解。應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六瞢瞢種。
或時行者。已抱病苦。便念我已苦抱病。身羸不能行不能坐。令我傾臥。便傾臥。無有度世便利。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七瞢瞢種。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我為適從病起。身羸不能行坐。令我傾臥。便傾臥。不求度世便利。當得不得。當解不解。當自知證不自知證。是為八瞢瞢種。
第六八法。行增道。八精進便利道。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余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啖食。不得多可啖食。自意計。我朝不得多可啖食。身輕能行坐。令我作便利。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自知令自知。是為一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若在郡在縣在聚亦余處。依行清朝起。著衣持應器。入郡縣求食。意計。當得多可啖食。便得多可啖食。便念已。朝得多可啖食。身有力能前坐行。令我求便利。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二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當出行意生。我為應出。身不能行。亦不能受教誡行。令我教敕求便利。為自作道便利。未得者致得。未解者致解。未自知致自知。是為三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已行道生。我已行道來。不能自行道。不能奉事教誡。令我開所犯。令有便利。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四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應行便念。我不能作行成教。或令我居前求便利。便前行便利。末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五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盡行便念。我已盡行。不能復行。成教誡。令我能得閉所犯。便求便利。所犯閉。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六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身有病苦極。便念我有病苦極。有時從是病死。念我頃刻間求便利行。未得當得。未解當解。未自知當自知。是為七精進便利。
或時行者。適從病起不久便念。身適從病起畏恐病復來。今我居前求便利行。便居前求便利行。未得得未解解。未自知自知。是為八精進便利。
第七八法難過八擺脫。或時行者。內想色外觀色。若少好丑所色。安閑知安閑見。意想亦如有。是為一擺脫。
或時行道者。內思色外見色。是為二擺脫。
或時行著。凈擺抽身知受行。是為三擺脫。
全部度色滅恚若干念不念無有要空受空行。是為四擺脫。
全部度空無有要識受行全部度識無所識有不必受行。是為五擺脫。
全部度無全部不必無有想亦非無有想受行。是為六擺脫。
全部度無有想亦不無有想行。是為七擺脫。
滅想思身知受行。是為八擺脫。
第八八法。合有八大人念。多么為八。
一為念道法。少欲者非多欲者。
二為道法。足者缺乏者。無有道法。
三為道法。受行者不受行者。無有道法。
四為道法。精進者不精進者。無有道法。
五為道法。守意者不守意者。無有道法。
六為道法。定意者不定意者。無有道法。
七為道法。才智者不才智者。無有道法。
八為道法。無有家樂無有家不樂。共居有家樂。共居無有道法。是為八大人念。
第九八法。當知八法。知為多么。內想色外見色少規矩不規矩得攝色知安閑亦安閑見意念計。是為一安閑。
內念色外見色。見色不啻在所行安閑知安閑見。如是想。是為二安閑。
內無有色想外見色少規矩不規矩所色在所行安閑知安閑見。如是想。是為三安閑。
內不念色外見色。不啻規矩不規矩所色在所行安閑知安閑見。如是想是為四安閑。內念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比如華名為郁者。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青青色青明青見。如是想。是為五安閑內知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比如加尼華。最明色衣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內色想外見色。黃黃色黃明黃見。如是想。是為六安閑。
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比如絳色華。亦最色絳衣。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赤赤色赤明赤見。如是色在所行安閑知安閑見。如是想。是為七安閑。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理解見。比如明星亦最成白衣。白白色白理解見。如是行者。內色想外見色。白白色白理解見。如是色在所行安閑知安閑見。有如是想。是為八安閑。第十八法。時知當自知。八無有著行者。力無所著行者愛欲見。比如火如是見知如是見見。令愛欲念愛往使慧意不復著不著者。是為一力。
四意止行已足無所著者。是為二力。
四意斷行已足。是為三力。
四禪足行已具足。是為四力。
五根行已足。是為五力。
五力行已足。是為六力。
七覺意行已足。是為七力。
八行行已足。是為八力。是為行者八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榜首九法行者。多行九意喜。多么為九。一為聞法喜。二為念喜。三為喜喜。四為樂喜。五為受猗喜。六為安喜。七為定喜。八停止喜。九為離喜。
第二九法。精進致凈。多么為九。一為精進展致凈。二為意度致凈。三為見度致凈。四為疑度致凈。五為道道致凈。六為慧見如凈。七為見慧愛斷度致凈。八為斷種。九為度世。第三九法。當知九神止處。多么為九。有色象神止處。若干身若干想非一。譬名為人亦一輩天。是為一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若干身非逐個想。譬天名為梵意命上頭致。是為二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一身若干想。譬天名為樂明。是為三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一身一想。譬天名為遍凈。是為四神止處。
有色神止處。不受想不更想。譬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五神明止處。
有無有色神止處。全部度色滅恚不行不念。若干身無有量空受行。譬天名為空慧。是為六神明止處。
有不色神止處。全部竟度空無有量識慧行意止。譬天名為識慧行。是為七神明止處。
有不在色神止處。全部從識慧竟度無全部慧受行度。譬天名為無所念慧。是為八神明止處。
有無有色神止處。全部從無所欲慧竟度無有思維亦不得離思維受竟止。譬天名為無有思維亦不離思維。是為九神明止處。
第四九法當拔九結。多么為九。愛欲為一結。嗔恚為二結。憍慢為三結。癡為四結。邪見為五結。疑為六結。貪為七結。嫉為八結。慳為九結。
第五九法。當滅九惱本。多么為九。若行者有欲施惡施。令不安施令侵亦念余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一惱。
若行者。已有作惡。已施惡已不安。已侵亦余惡已施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二惱。
若行者。后復欲施惡欲施令不安欲施侵欲施余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三惱。若行者有親厚有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余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復生惱。是為四惱。
若行者。有親厚有者。已施惡已施不安已施侵已施余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五惱。
若行者。有親厚后復欲施行者。親厚惡欲施不安欲施侵欲施余惡。若行者向念。是從是生惱。是為六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助行者。恐不相便。欲施安欲解侵不欲令有余惡。若行者向念不行。是從是生惱。是為七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欲助行者。不相便已施安已解侵。不欲令有余惡。若行者向念不行。是生從是生惱。是為八惱。
若行者有恐不相便有者為行者??植幌啾阋阎寻惨呀馇忠嘤鄲?。若行者向念不行。是令不相便者令安。從是生惱。是為九惱。
第六九法。當思惟除九意惱。多么九?;驎r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他有。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已施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一。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我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見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二。
或時行者。是為我令亡令我有他。令我無有樂。令我不安隱。會作我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三。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已施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四。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見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五。
或時行者。有時是意生所我有親厚。令亡令有他。令無有樂。令不安隱。為會作惡。持是惡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六。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七。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見作持見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八。
或有時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惡念。令不安隱。念令不吉。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樂令安隱。欲作持是惱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為九。
第七九法。難過九依住。多么九。若行者得信依住。能舍惡受好。是為一依住。若行者意著行舍不欲行。是為二依住。若行者起精進舍不起精進。是為三依住。若行者閑處自守舍不守。是為四依住。若行者能堪依住。如是依得住已得正校計。是為五依住。若行者舍一法。是為六依住。已舍一法便曉一法。是為七依住。已曉一法便受一法。是為八依住。已受一法便行一法。是為九依住。
第八九法。起包九次定。多么九。意止初禪為必定。從一次二禪竟為二定。從二次三禪竟為三定。從三次四禪竟為四定。從四次禪竟空定為五定。從空次竟度識為六定。從識次竟度無有欲為七定。從無有欲次竟度無有思維為八定。從無有思維次竟度滅為九定。第九九法。當知九不該時人不得行第九行不滿。多么為九。一或時人在陰間。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二或時在畜生。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三或時在餓鬼。罪未竟不令應得道。
四或時在長命天。福未竟不令應得道。
五或時在不知法義處。無有說者。不能得受。不令應得道。
六或時在聾不能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七或時在喑不能受。不能諷說。不令應得道。
八或時在聞不能受。不令應得道。
九或時未得明者。無有開意說經。不令應得道。
第十九法。自證知無滅。多么為九。一滅姓名苦。二滅六入。三更受滅。四痛滅。五愛滅。六受滅。七有求滅。八生滅。九老死滅。是為行者九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榜首十法。多增道能遵法者。有救法者。多么為十。一者若有道弟子從如來受。隨信本生立。無有能壞者。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余人世。
二等凈戒行攝守律。能曉行處隨畏見罪見如教誡學。
三為有慧常識。有慧相隨。有慧相致。
四為獨坐思惟。行牽兩制。制身制意。
五為受精進行。有瞻有力。盡行不舍便利凈法。
六為意守居最意奇妙隨為遠所作所說能念能滿意。
七為慧行。從生滅慧。隨得道者。要卻無有疑。但作令壞苦滅。
八為受好語。如好法言隨行。
九為喜聞法。喜聞法行。但樂數說法。
十為全部同學者。同事能作精進身助。是為十救法。從后縛束信戒慧獨坐思惟。行者精進意慧。受好言欲說經。身事如等不止。是名為救。
第二十法??勺魇N直。多么為直。一為直見。行者便邪見行得消。亦從邪見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見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二為直思惟計。消邪計。亦從邪計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思惟計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三為直言消邪言。亦從邪言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言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四為直行消邪行。亦從邪行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行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五為直業消邪業。亦從邪業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業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六為直便利消邪便利。亦從邪便利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便利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七為直念消邪念。亦從邪念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念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八為直定消邪定。亦從邪定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定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九為直度消邪度。亦從邪度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度緣由非一。若干好法致從行具行。
十為直慧消邪慧。亦從邪慧緣由非一。若干弊惡行生能得消。亦從直慧緣由非一。若干好法得足具行。
第三十法。當了知十表里色入。多么為十一為眼入。二為色入。三為耳入。四為聲入。五為鼻入。六為香入。七為舌入。八為味入。九為身入。十為粗細入。
第四十法。可舍十表里蓋。多么為十。一為內欲蓋。二為外欲蓋。具足從是無有慧。亦無有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三為恚。四為恚。相設恚是亦蓋。設恚相是亦蓋。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五為睡。六為暝。設睡是亦蓋。設暝是亦蓋。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七為惱。八為疑。設惱是亦蓋。設疑是亦蓋。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九為或凈法中疑。十為或惡法中疑。設凈法中疑是亦蓋。設惡法中疑是亦蓋。具足從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無為度世。
第五十法??闪顪p十事。惡行多么為十。一為殺。二為盜。三為犯色。四為兩舌。五為妄語。六為粗語。七為綺語。八為癡。九為嗔。十為邪意。
第六十法。行令多十凈行。多么為十。一為離殺從殺止。二為離盜從盜止。三為離色從色止。四為離兩舌從兩舌止。五為離妄語從妄語止。六為離粗語從粗語止。七為離綺語從綺語止。八為離癡從癡止。九為離嗔從嗔止。十為離邪意從邪意止。
第七十法。難過了十德道居。多么為十。一為已舍五種。二為六正品德。三為守一。四為依四。五為自解不復待解。六為已舍求。七為所求已清凈。八為身行已止。九為白話已行止。十為意行已止。意最度慧最度行具足。名為最人。
第八十法。令竟十普定。多么為十。一為在比丘為地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二為內行者比丘為水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三為內行者比丘為火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四為內行者比丘為風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五為內行者比丘為青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六為內行者比丘為黃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七為內行者比丘為赤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八為內行者比丘為白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九為內行者比丘為空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十為內行者比丘為識普上下遍不貳無有量。
佛十力。何謂為十力。一者佛為處處如有知當爾不爾處不處如有知從慧行得自知。是為一力。
二者佛為曩昔未來現內行罪處本種殃如有知。是為二力。
三者佛為全部在處受行如有知自更慧行得知是。是為三力。
四者佛為棄解定行亦定知從是縛亦知從是解亦知從是起如有有知。是為四力。
五者佛為如愿望他家別人如有知。是為五力。
六者佛為雜種無有量種天下行如是有知。是為六力。
七者佛為他家他根具不具如有知。是為七力。
八者佛為無有量別離本上頭至更自念如有知。是為八力。
九者佛為天眼已凈過度人世見人來往死生如有知。是為九力。
十者佛為已縛結盡無有使縛結。意已擺脫從慧為行脫見法自慧證。更知受止盡生竟行所行已足。不復來往人世已度世如有知。是為十力。
第九十法。自證知十足學不復學。多么為十。一為直見。已足不復學直見。
二者直思惟計已足不復學直思惟計。
三者直言已足不復學直言。
四者直行已足不復學直行。
五者直業已足不復學直業。
六者直便利已足不復學直便利。
七者直念已足不復學直念。
八者直定已足不復學直定。
九者直得度世已足不復學直得度世。
十者直慧已足不復學直慧。是為學行者百法。法百說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感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所上說學者傳聞法。上說亦凈。中說亦凈。已竟要說亦凈。有利有好足具凈竟行已見。是名為十報法。如應是上說為是故說。舍利曰已說竟。諸受著心蒙恩。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