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生病了用治病吃藥嗎?該怎么辦?

佛弟子假如患病了,要不要看醫師服藥?

  釋迦牟尼佛在世,對弟子開示的是四種供養,里邊有醫藥,你說可不能夠吃藥?假如不能夠吃藥,釋迦牟尼佛必定說,“飲食、衣服、臥具”三種供養就夠了,不要有第四種,當然是患病需求醫藥,佛沒有對立,并且佛制定在戒律上。

  有了病欠好美觀,連正常給假都成問題,哪里還談得上念佛、離苦得樂、上求佛果呢?

  一些學佛的人聽到他人有病就會勸人專注念佛,不要介意疾病,溫順于勸人不要去治病,說:佛是大醫王,念佛就不會患病,身體天然健康。”勸人念佛有極大的積德行善,可是學佛念佛就真的不患病,有病就能夠不去看嗎?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首要咱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便是——當咱們患病的時分,是不是只需求修這些法,而不必去治病呢?當然不是,治病是必定要看的。不要說是咱們,連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今后,也會示現患病,患病的時分也會去看醫師,醫師還配藥給佛陀吃。

  佛經上就有這么一則故事: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示現患病,然后去找醫師給他配藥。那個醫師自恃醫術高超,所以十分高傲。他告知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國際上只要兩個人能夠處理人的苦楚,一個是你釋迦牟尼佛,你能夠處理人類精力上的苦楚;別的一個便是我,我能夠處理人類肉體上的苦楚。

  佛陀為了斷除他的慢心,就把他帶到喜瑪拉雅山的一個當地,讓他指認出那里的每一種草藥的效果、滋味等等,但他卻只能辨認出其間的幾種草藥,其他都一概不知。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自始至終,把那兒全部的草藥的效果、副效果、滋味,以及制造的辦法等等逐個跟他闡明。醫師聽后,深感自慚形穢,從此再也不敢說這種鬼話了。

  釋迦牟尼佛患病、吃藥等等,當然是一種示現,是做給后人看的。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現已圓滿了全部積德行善,早就脫離了生老病死;不必說釋迦牟尼佛,便是一地以上的菩薩,也不會真實患病。

  佛陀為什么要這樣示現呢?便是為了令今后的佛弟子在患病的時分,不要回絕治病、醫治、吃藥等等。

  把疾病當作一種修行

  已然患病的時分要去治病、吃藥,那咱們為什么還需求這個修法呢?這是為了讓咱們在肉體承受醫學醫治的一起,在精力上也有一種轉疾病為道用的修法。

  一般說來,沒有學佛、沒有修行的人在患病的時分,哪怕肉體還沒有太大問題,精力就現已先潰散了;由于精力上的潰散,才導致了許多身體上的疾病。

  此外,作為不學佛的一般人,在患病的時分,就只能白白患病,除了全神貫注期望自己能早日康復以外,在其他方面完全束手無策,歷來沒有想過把疾病當作修行的法門,歷來不知道能夠使用病來堆集資糧、清凈罪業,只能想盡全部辦法去醫治其時的病,但就算是能治好,也僅僅處理了一次的病痛,卻不能完全處理病痛之苦。

  可是,作為佛教徒,能夠在承受醫學醫治的一起,把疾病當作一種修行法門。經過一場病,讓自己發生一些新的知道、新的感觸;經過這些知道與感觸,就能夠堆集資糧、清凈罪業。也便是說,咱們不只能夠經過這個修法,來處理其時的病痛,一起還能夠把疾病轉為堆集資糧、清凈罪業的辦法,然后進一步完全處理病痛之苦,所以,這個修法是十分有用的。

  盡管咱們現在沒有生什么病,但由于咱們還沒有完全脫離生老病死,所以隨時都有或許面對病、死之苦。

  曾經咱們講過十二緣起,在十二緣起傍邊,老、死二者沒有分隔,歸于同一緣起支。為什么呢?由于,人不必定老了今后才會死,有些人還沒有老就死了,有些人老了今后才死,逝世是隨時隨刻都有或許來臨的。相同,盡管現在咱們沒有患病,但疾病卻隨時都有或許找上門來,所以最好能提前作好修行上與心理上的預備。只要這樣,在日后患病的時分,咱們才干使用疾病來作一些脫節方面的工作,因而,患病的時分必定要修持這個法。

  視病痛為積德行善,然后清凈罪業

  病痛是咱們都不樂意承受的,它還有什么積德行善可言呢?它仍是有積德行善的。關于一個修行人,一個企求脫節的人來說,病痛也有很大的積德行善,并且是人間所謂的美好、高興所無法替代的積德行善。

  一、當咱們患病的時分,要這樣去思想:從無始以來到今日,每個眾生都在充溢苦楚的輪回中情不自禁地流通不止。

  我在前幾天也講過,不論是從微觀的視點而言,或是從輪回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的視點而言,輪回都是充溢苦楚的。

  在這種苦楚的環境下,假如是佛教徒,還要好一點,盡管咱們現在還沒有完全地脫節,但畢竟現已開端思想輪回的苦楚,并開端為脫節苦楚而盡力了。

  可是,關于不學佛的一般眾生來說,盡管不甘愿輪回,但在輪回的當下,又不會去思想輪回的苦楚,一向都以為在這個輪回傍邊有什么美好、高興能夠尋求。如此一來,就會將全身心都投入其間,拼命地尋求輪回傍邊的美好和高興,可是,由于輪回自身就不存在什么美好和高興,所以,想從中取得美好和高興,純粹是水中撈月。

  要知道,全部為了在輪回傍邊取得美好所做的全部盡力,終究都是沒有成果的,咱們應該做一些真實有意義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真實有意義的工作呢?那便是修行。除了修行,再沒有什么真實有意義的工作了。這個道理,是許多人不了解,一起也不以為然的。

  當然,每個人看問題的視點都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片面知道,所以不或許全部人的觀點都共同,可是,不管這么以為也好,不這么以為也好,輪回自身的本相就充溢了苦楚,它的賦性便是這樣。它的本相不會跟著人的片面毅力而改動,除非是經過修行從輪回傍邊脫節,不然它永久都是苦楚的,由于它的賦性永久不會有什么改動。

  可是,有許多人卻并不這么以為,他們以為:輪回傍邊有美好、有高興,充溢了能夠尋求的方針,因而,他們就會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時刻,都花在盡力取得輪回傍邊的美好上面,其他比如脫節、修行等等的工作,卻一點都不去想。

  咱們前面也剖析了,輪回自身就不存在什么美好,已然如此,又怎樣或許從中取得美好呢?這是底子不或許的!咱們從無始以來到今日,全部花在這上面的時刻和精力都白費了,只要依托修行而令自他脫離輪回,才是咱們的燃眉之急。

那么,現在咱們應該怎樣辦呢?

  便是使用全部機遇,哪怕是在患病的時分,也要捉住機遇精進修行。患病的時分怎樣修行呢?

  首要,便是要了知病痛的積德行善。病痛是咱們都不樂意承受的,它還有什么積德行善可言呢?它仍是有積德行善的。關于一個修行人,一個企求脫節的人來說,病痛也有很大的積德行善,并且是人間所謂的美好、高興所無法替代的積德行善。

  病痛的積德行善是什么呢?

  第一個積德行善:盡管我生了病,在肉體上感觸到了必定的苦楚,可是,假如不是這場比較嚴峻的病來正告我,或許我永久都不會去思想人生的苦楚。曾經我也知道有生老病死,卻沒有這么深入的形象和領會,致使于把病痛、輪回的苦楚都忘了,一向不斷地往外尋求,歷來也沒有為了處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修行過。

  第二個積德行善:假如我終身都沒有病痛,一向都很健康的話,那我底子就不會知道到輪回是這么苦楚;假如我不以為輪回是這么苦楚的話,則修行最底子、最根底的出離心就肯定沒有辦法培育起來。

  經過這次患病,讓我親身閱歷了生老病死的其間之一,我總算深深地領會到:本來人生是如此的苦楚!假如不能完全取得脫節,在今后綿長的輪回過程中,像這樣的苦楚還會閱歷無數次!

  即便我這次患病能夠康復,但也并不代表我今后就不會再患病,就永久脫節了,在今后的生生世世中,我還會再患病,還或許會生更嚴峻的病。此時此刻,咱們就會開端感覺到,輪回不是那么完美,人生也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咱們才會開端尋求處理生老病死的辦法。

  在整個國際上,僅有能夠處理生老病死的辦法,便是佛法。其他人間的任何學識——哲學、科學等等,都沒有辦法完全處理這些病痛。

  眾所周知,科學家們也會患病,最終也都會死去,溫順有些科學家最終會死于精力分裂癥,或者是科學至今無法霸占的癌癥,由于他們也是一般凡夫,所以在患病的時分,也不會有什么處理辦法。

  經過這樣的思想,咱們的眼光天可是然地就轉到尋求脫節、處理生老病死的問題上面來了,因而,患病正是培育出離心的一個大好機遇。這些都是病痛的積德行善,病痛的確也有這樣的積德行善。

  二、咱們還能夠從別的一個視點去思想:假如一個人終身傍邊都不患病的話,天可是然就會生起高傲心。

  什么樣的高傲心呢?由于身體健康,便會小看有病痛的人,致使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包含修行,處理生老病死,從輪回的苦楚傍邊取得脫節等等的工作。

  自從生了病,才深深地領會到人生的苦楚,故而改動情緒,開端去同心協力這些、在乎這些,所以病痛具有這樣的積德行善。

  三、第三種思想的辦法,是最重要的:佛經里邊講過,釋迦牟尼佛所度化的娑婆國際具有五濁,眾生的煩惱很粗大,環境各方面相對來說都十分惡劣,是一個充溢苦楚的國際,不像阿彌陀佛的極樂國際那么美好。

  正由于如此,其時釋迦牟尼佛發心到這個國際來度化眾生的時分說道:他所調化的國際中的眾生,不論是精力上或肉體上遭到任何苦楚,比如說,在這個娑婆國際中生一場病,即便是小至頭痛的病,也比在其他清凈佛剎中修持很長時刻的積德行善還要大。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