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時刻短要愛惜,學佛修行要精進。但是,怎樣才算精進?三個月磕十萬大頭、不開悟不動身,可實際卻困難重重,做不到怎么辦?
其實,即便做到了這些,也不必定便是精進,做什么事都別忘了“中道”,真實的精進絕不是自虐,而是自律,發個大愿,力求三個月磕完十萬個大頭,消業障!三天后,磕完就站不起來了,病了整整一個月。哎,這是業障太重了嗎?
開端學習坐禪了,每次有必要坐滿半小時,腿再痛也要堅持,必定要修出點名堂來!每次完畢腿麻到站不穩,對坐禪又愛又怕,每次開端前要做良久的心思建造,坐禪時也痛得會集不了精力。
為什么我誦經沒有感應呢,今日開端全部家務先放放,功課有必要翻倍加量。一周后,家人開端對立,為什么他們就不能了解我做的是人生大事呢?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我也要開個大眾號宏揚佛法。
前一周,天天更新發五篇;一個月時,一周更新兩次;兩個月后,斷更了。上面這些狀況,你是否也曾聽到或親自閱歷過?先不急著去分辯對錯,先看看《阿含經》中記載的這件事:
琴弦的奧妙
佛陀住世時,恒河下流瞻波古城的首富名叫守籠那,因他家產二十億錢,所以咱們也稱他“二十億”。守籠那長者的獨子就被稱為“二十億耳”,其時也發心成為落發比丘,就在靈鷲山鄰近精進修學。
他十分地刻苦勤修,想要趕快修得擺脫,不分晝夜地禪坐或是經行(行禪,收攝身心,在一小段的間隔里來回行走),日夜不離佛陀教訓的三十七道品。他經行所到之處,常常會看見由于腳被磨破而留下的斑斑血跡,乃至引來鳥兒啄食。
可便是這么盡力、這么精進,卻仍是無法打破,一向證不得擺脫,他的一腔熱忱與決心,就這樣被逐步消耗掉。悲觀之余,他乃至想,再這樣耗下去還有什么用?不如落發回家,用家里的雄厚財力做些施舍,或許還更有用一點呢。
剛好佛陀來到靈鷲山,尊者二十億耳就跟從父親參見佛陀。佛陀問他,“你未落發時,會彈琴嗎?”
“會的,落發前我琴彈得還不錯。”
“那好!當你彈琴時,假如琴弦調得太緊,能演奏嗎?”
“不能,世尊!”
“假如琴弦調得太松,彈出來的聲響好聽嗎?”
“不好聽,世尊!”
“假如琴弦調得松緊適中,彈出來的聲響好聽嗎?”
“這樣就好聽了,世尊!”
“這就對了,修道人!修學過于精進,就像調得太緊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進缺乏,就像調得太松的琴弦,又令人懶散懈怠,兩者都不能引領你成果。所以,你應當避開這兩種狀況,做恰當的調整,就能夠修得擺脫了。”
尊者二十億耳聽了佛陀這番勸導,從頭燃起了修學的熱忱與決心,常常念著上面佛陀彈琴譬喻的教訓,繼續修學,不久便成果擺脫了。
精進和中道
修學佛法要精進,但更講究中道。有過瘦身閱歷的人,應該都知道,減得越快,反彈越兇。過為己甚,欲速不達,上面這些狀況,在精進的同修中比較簡單呈現。
但其實,修行也像彈琴。身心太懈怠,會呈現懶散的現象;身心太緊張,也會呈現煩惱的現象。咱們修行就好像彈琴相同,要合于中道,不行太執著,也不行太放逸,要身心平衡調和,才干有所成果。
自 虐
比方,磕大頭或拜懺確實能夠消業障,也確實需求建立一個大方針,起到鼓勵自己的效果。但全部的方案都需求按部就班,從少數開端,先讓身體有個習氣的進程。
然后將這件事故成日常的一種習氣,到了這個程度就不會再用“堅持”兩字來鼓勵自己了,由于全部現已化為不知不覺的習氣,全部都是瓜熟蒂落。
全部修行的要點都不在于完結方針的速度,誰敢說三個月磕完十萬個大頭,就必定比一年磕完的人更忠誠、更精進?或許有人會講,虛云老和尚以及歷史上的高僧們也都有過這樣的業績,但那真的是要分方針、分狀況的。
關于大部分不具備根底的人來說,非要在很短的時刻里完結,把每天的弦繃得很緊、強度搞得很大,這未必是精進,反倒更像自虐,并且簡單功敗垂成。
自 律
與這種狀況相反的是,有的人以為修行很難,剛開端誦經或抄經時,是有平復心境的效果,但一兩個星期后,也就變得稀松往常,就逐步地拋棄了。
修行的法門不并在于聽上去有多深邃、奧秘,再尋常的工作、再一般的法門,只需加上“天天”兩字,就徹底不同了。
即便每天只念一遍《心經》,只需固定好朗讀的時刻,繼續念上一年,那便是365遍,在你遇到煩惱、急事的時分,他的效果天然就會閃現。
看似最沒有“技術含量”的辦法,但只需銖積寸累,必定會給你帶來驚喜,這便是“漸漸修來快快到”。
現代社會什么都想快,很多人關于修行也想要快,恨不能當下開悟、即生成果。但用力過猛之后,發現并沒有幻想中的馬到成功,此刻往往就像二十億耳尊者最初那樣道心退轉。
挖了三天的井,還沒見著水,你還愿意繼續嗎?這時分,往往最需求的便是堅持決心和耐性,把這當成吃飯喝水相同天然的工作繼續下去。
腳步邁得太大,反而簡單跌倒,咱們能夠把一個大方針拆解成幾個階段性的小方針。例如坐禪,一般人上手并不簡單,但初學者能夠從一次五分鐘開端,站起來緩慢活動一下腿腳,覺得沒有問題,再做第2次五分鐘,漸漸添加。
初習坐禪其實是操練一種默坐,不要想太多,更不要心太急,要害不在于坐禪的時刻長短,而是坐禪時腦中是否清明,能否觀察到自己的想法的生滅,不被繽紛的想法帶著跑。不然坐再久,也是在打夢想。
假如僅僅把十萬個大頭當方針磕完了,那今后還要不要磕?修行不是經過一陣子的密布苦修到達某個境地,然后就一了百了的事。即便是歷史上開悟了的高僧大德,也需求日復一日地好好看護道心、做好功課,這叫做保任。所以,密布猛修,不如源源不斷。
真實的精進絕不是自虐,而是日復一日的自律,不需求巨大上的方針,不需求去曬朋友圈,不需求自我感動,更不需求自我壓服和逼迫,而是一種繼續、安穩的,內化為習氣的日常行為,這大約便是精進的真理。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