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先生學佛導致家中氣氛欠安,連朋友、旅行、聯誼,皆受影響,他常以業障、宿世因果勸說,讓我們心生害怕。自認自己是仁慈之人,但兩人常因價值觀不同而口角,該怎么處理?
釋教教訓信徒,歷來有兩方面:一是內修內觀,即借著佛陀教訓的真理,改動曩昔的執著、放下自我,在明因識果中反觀自省、息心靜慮。另一方面則是實踐門,廣修供養。這兒的供養指的不是金錢供養,而是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意的全方位供養。
如依上述理論上來說,不該該會呈現「學佛導致家中氣氛欠安」的景象,因而問題或許不只是先生單獨面的,還包含夫妻兩邊對學佛的認知。
因而有必要平心靜氣地分兩條路線來剖析。先生方面,他所接近的是否為正信道場?學佛的意圖是否正確?是否學佛太急進……太太方面,是否不贊成先生學佛?是否刁難阻止?是否給予壓力……夫妻兩邊做好交流,才干處理根本問題,其他比方朋友、旅行、聯誼等都是枝末,根本問題沒有處理,而去介意枝末問題,也杯水車薪。
其實不只是學佛,夫妻間常因學習的方向不同而衍生問題,比方太太想學跳舞,先生沒興趣,乃至對立,或許時而言語譏諷;先生喜愛爬山,太太沒興趣,因而以為先生只管爬山不管家務等等,這都是片面認識作怪,忘了婚姻有互相照顧扶持的職責和責任。夫妻是生命共同體,主張你試著去了解、融入先生的崇奉。
學佛者若必定佛法的好,就應該一馬當先,讓親朋好友才智到自身善的改變;佛法是用來實踐,而不是用來衡量,若真要衡量,也是用來衡量自己,做到內自省的時間,而不是衡量他人、束縛他人。
文章轉自大眾號:上海大覺文明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