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種親屬。在《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中說道:“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梵網經》云:“于爸爸媽媽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無量壽佛經》中亦云:“人間公民,父子、兄弟、配偶、親屬,當相愛戴,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在律典之中,又有父六親和母六親的說法。《三藏法數》中說道的父六親,望文生義便是指父族的親屬:1、父親的大伯,也便是自己的伯祖父;2、父親的叔父,也便是自己的叔祖父;3、父親的兄長,也便是自己的大伯;4、父親的弟弟,也便是自己的叔父;5、父親的兒子,也便是自己的兄弟;6、父親的孫子,也便是自己的侄兒。《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中說道的母六親,便是指母族的親屬:1、母親的舅舅,指外祖母的兄弟,也便是自己的舅公;2、母親的阿姨,指外祖母的姐妹,也便是自己的姨婆;3、母親的兄長,也便是自己的舅舅;4、母親的弟弟,也便是自己的舅舅;5、母親的女兒,也便是自己的姐妹;6、母親的孫女,也便是兄弟的女兒,自己的侄女。
佛法中說的眷屬,和一般的說法不同;眷,是指親愛,屬是指從屬,指接近、依從者。《大智度論》卷三十三中說:佛陀有大眷屬和內眷屬,其間內眷屬是指其落發以前車匿、瞿毗耶等人,以及修苦行時的相伴的五人,還有佛陀成道之后的仆人阿難尊者等等;大眷屬則是指舍利弗、目犍連等阿羅漢大弟子,以及彌勒、文殊師利等大菩薩。
而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二中,則將佛陀的眷屬分為在家、落發二種,佛陀在家的叔伯等四人,稱為外眷屬,而佛的落發弟子們則稱為內眷屬。在佛經中,對眷屬還有一種廣義的說法,那就但凡聽聞過佛法、聞法受教的都是佛陀的眷屬。
六親眷屬,就包含你有親戚關系的所有的人,這些都歸于一家人。所以咱們就有責任去照料他們、關心他們、保護他們,所以他們資用有無,咱們都要想到。這個資用,是「資生所用之物」,像財米等等,他們有需求,咱們就應該極力協助;不能夠自己日子過得很好,看到他人日子很傷心,也不肯伸出援手,這樣是不可的。六親眷屬跟自己,平輩的都是兄弟,每一家在一起都得互相照料,所以“兄弟睦,孝在中”,爸爸媽媽都期望兒女們好,哪一個欠好,心里都擔憂。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