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飾(傣族服飾簡筆畫)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么服飾?

1、傣族服飾

傣族服飾濃艷漂亮,既考究有用,又有很強的裝修意味,頗能表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特性,和民間風俗。

傣族男人一般不戴飾物,偶然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愛。他們一般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曩昔有紋身風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紋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畫,以示英勇或請求吉利之意。

傣族婦女考究穿著,尋求輕盈、秀美、濃艷的裝束,和諧的服裝顏色,極為超卓。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于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淡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樣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修。

2、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男人喜愛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畫和五顏六色小絨珠,外出經常佩戴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赤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

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明越精干,越賦有。

3、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公民穿戴的服飾。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愛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只漂亮,并且他們還視之為性情正真,心靈純真。

高包頭是梁河區域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發髻的頭上,造型昂揚宏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打開,長達5至6米。

男人穿對襟上衣,下著黑褲,斜背“筒帕”,喜愛在胸前戴朵紅絲線結成的菊花。未婚男人戴白包頭,已婚男人戴藏青色包頭,青壯年在腦后留一尺多長的包布,有隨身佩戴刀的風俗,其間“戶撒刀”最為有名。

4、德昂族服飾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賦有自己的特征,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修。

男人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青年多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兩頭飾以五顏六色絨球,也戴大耳環和銀項鏈。

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織有艷麗的五顏六色橫線條。

德昂族婦女不留發,剃 光頭,用黑布繞包頭,包頭兩頭如發辮重在背面,唐代史書描繪她們是”出其他垂后為飾”。

擴展材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自身文明中獨有特征的服飾,也可以稱為當地服飾或風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刻盡管多以西裝裝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儀式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裝扮呈現。

一般在服飾上的一些裝修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況、社會或宗教位置等。民族服飾文明內在豐厚,包含制造質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繡工藝、圖畫紋樣、顏色表現、飾品工藝、文明價值等要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2012年內蒙古發布我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當地規范——《蒙古族部落服飾》當地規范。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當的財政部專項“我國少量民族特需產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能維護工程第八期少量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質料、織造、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制造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我國的首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創造,西周起漢服已具根本性質,到了漢朝現已全面完善并遍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員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前史。漢服是世界上前史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參考材料

百度百科-民族服飾

百度百科-傣族服飾

百度百科-景頗族

百度百科-阿昌族服飾

百度百科-德昂族服飾

傣族的服裝,飲食,風俗是什么?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微,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人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寒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人文身的風俗很遍及,既表明英勇,又可以驅邪護身、裝修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區域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一般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公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造,度數不高,味甜美。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氣也很遍及。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整天不斷。

3、風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利物,民間故事豐厚多彩,傣族公民喜愛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曩昔傣族遍及崇奉南傳上座部釋教和原始宗教。

散布:

傣族散布在我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我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首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他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相等30多個縣。邊遠地方傣族區域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傣族服飾特征簡介

傣族服飾仍是很有特征的,可以顯著看出傣族的風格,傣族的服飾一般很多樣化,規劃簡略且典雅,女人穿上傣族服飾會顯得很有氣質,也有她們自己的崇奉。下面,咱們來看看傣族服飾特征簡介吧!

傣族服飾特征簡介

1、服裝樣式多樣化:首要表現在女裝上,不同區域的不同服飾也會有所改變,但全體感覺十分富麗生動。

2、服裝規劃簡練:傣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傣族員性情宛轉、樸素、仁慈。 因而,服裝比較簡略,充分表現了樸素無華的性情。

3、服飾風格典雅:傣族員考究禮儀,尊貴大方,服飾無不展示傣族女人輕盈、高雅、新鮮的氣質。

4、圖畫多樣:傣族服飾常見的圖畫有孔雀、大象、獅子、馬、花、樹等,表現了傣族員萬物有靈的崇奉。

傣族穿的衣服叫什么

婦女傳統上穿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穿白色或朱赤色的內衣,腰細、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穿淡色上衣、褲子、腰帶,婚后改為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陸傣族婦女的服飾與邊遠地方大致相同,但具有地域特征,常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如玉溪市新平傣族婦女,系著一條長達十余米的特制花帶系在裙子上,故名“花腰傣”。她們的服飾以黑紅為主,緊身短裙,上腰。領口由細細的銀泡制成,構成交織的菱形圖畫。腰間飾有五六米長的繡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有哪些節日 1、關門節、開門關

門節,傣語“毫瓦薩”,時刻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刻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寨子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梵宇舉辦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于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公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刻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陰歷清明后十日舉辦,它標志著“最夸姣的日子”。

3、花街節

花腰傣最盛大的節日要數陰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寨子聚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伙子們則瞪大眼睛尋覓意中人。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傣族服飾和傣族服飾簡筆畫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