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波且·貢噶奔(1331-1402),被評定是仁欽桑波的化身為,生在林堆地區,意為“上林”。“林”是西藏自治區瓊結一帶地區的古名,有東林、上林、下林之分,這兒佛教文化比較繁榮。他從十二歲剛開始習顯教四部大論,具備較高的爭辯才可以,被稱作“爭辯王”,得到 了“噶居”學士學位。一次,他閱覽《佛法總論》,被篤補巴的見識和語言生活哲理所欽佩,油然生起景仰的心。因此,他遠道而來趕到覺囊寺學習培訓顯密教學。他對覺囊派所奉修的《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和《現觀莊嚴論》、《寶性論》等經論深層次地開展科學研究,對“他空”思想意識較深。1379年,他南進謝通門管理方法達那寺,當政六年,關鍵授課《時輪根本略續》,吸引住了大量佛家弟子。1388年,應益希班覺的邀約,他返回山南出任塘波且寺堪布,故稱“塘波且巴”。貢噶奔在任堪布期內,對寺廟開展了整治,制訂了各類規章制度,修建了佛象、佛殿和佛書,講談《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其經典著作有《金剛鬘明點論》。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