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師傅的佛牌越來越“商業”?

佛牌現在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佛牌,想結緣佛牌,但是又不懂,不知道什么適合自己等問題。也是希望借這個文章讓大家能對佛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盡量避免大家走彎路,在結緣佛牌的過程中上當受騙。本意是用自己所了解和積累的知識幫助大家,若存在不嚴謹的言辭和觀點,還望各位見諒。

 

前兩天剛提到過,聊一款佛牌首先要知道的三要素之一的“年份”,我們也經常跟大家普及一些概念,巔峰之作,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這其中可謂千差萬別,一些所謂后期的佛牌量大、精美,但口碑和佩戴感受卻有些差強人意了,這是因為什么呢?難道真的是大師“晚節不保”?

 

其實大部分的真實情況并不是大師“晚節不保”,而是由于“力不從心”,甚至根本與大師無關。很多所謂后期出的牌,其實并不是真的是大師親自督造加持的。

 

很多大師因為年紀大了,以及身體的原因,后期都沒有參與到寺廟佛牌的實質督造加持。而督造工作很多就交由理事會、弟子,或一些工廠和善信負責了。他們設計督造好佛牌后,就拿到寺廟讓各位高僧加持,而大師或許也會為那一期佛牌誦經加持,但是如此的參與加持,時間較為簡短,佛牌所灌注的加持力會受一定影響。雖然有些佛牌的材料會按大師的要求,加入大師指定的材質,但由于用料并不是大師親自選取收集加持,所含靈力當然也是大打折扣。再加上這樣的一期佛牌數量一般較多,佛牌的設計也會比較針對市場,相對精美,所以也造成有所謂大師后期的牌比較商業的說法了。

 

 

所以,在資深行家、收藏家眼里,他們不會找這類所謂大師后期出的佛牌了。然而在國內,由于本身對佛牌的不了解,以及在部分牌商的吹捧宣傳之下,掛上各種大師名號的佛牌都在國內倍受追捧。經典例子有LP培的“噴”系列佛牌,行家、藏家都不找三噴后的牌,到國內基本都在鼓吹,據說都到六七八九噴了,但真實情況是,三噴之后,大師基本沒有參與以后的佛牌實質制作加持,大多是做好之后,請師傅前往頌念經文,有些甚至連這個環節都沒有,因此,在選擇三噴后的培師傅佛牌,就非常需要有源于對佛牌的真實行情及佛牌文化的充分了解。包括龍婆坤師傅,2537年之后的牌,很多也是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請了所謂大師后期所出佛牌回去的善眾,卻在佩戴后感覺沒有所謂應該有的力量時,就會產生對佛牌、對大師的猜疑,甚者還會認為大師是徒有虛名。當然,所謂佩戴的力量與本身個人的行為福報有很大關系,但這種胡亂借掛大師名號,只為佛牌銷量的行為,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也確實造成了一定影響。

 

說大師后期所出的佛牌商業,這說法顯然是片面的。真正大師所出佛牌絕對不是商業的,當然也有部分所謂“大師”是特例。我們更應該思考后期所出的佛牌,是否是師傅親自發起督造的,這才是討論的起點。在此想說的是,一些對佛牌有意無意的宣傳買賣,而對師傅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希望能夠盡快停止。我們相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本身對佛牌和對師傅不是很了解而造成的。所以希望各位朋友能夠更好的更用心的了解佛牌背后的文化,而不是只將眼光盯在買賣上。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