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性本具
文/星云大師
曩昔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從前驕傲地說:“假如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圣者。”
可見,釋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建議“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咱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賦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積德行善,僅僅金銀寶礦在山中,假如沒有挖掘,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心里世界縱有無盡的瑰寶,可是假如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庫房被封閉,里邊的瑰寶永久不能出現。
正如人間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依然過著困苦的日子。有的人原本能夠開才智、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依然愚癡。
學佛,便是要開發咱們本具的佛性、開掘咱們心里的瑰寶;信佛,經過對佛法真理的崇奉,讓咱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從的人生道路,讓咱們的行為、思維不致有了誤差。就像車輛行進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進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提到崇奉,有一點咱們有必要知道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相同的。
曩昔在科學未興旺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操控,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刮風就幻想有風神,下雨就以為有雨神,乃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等。
風雨雷電云五神
有了這些神祇,人們出門經商,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一朝一夕,人的日子起居都受到神的操控而不得安閑。
釋教建議凡事不問神,要問自己,由于人的業力和行為能夠改動人的終身,能夠決議自己的未來。所以,崇奉神明的人,把神當成威望,當作賞善罰惡的操縱。可是釋教以為,最威望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
佛祖僅僅像教師相同教訓咱們,可是教訓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教師的職責了。如《佛遺教經》說: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可,非導過也。”
可見佛陀僅僅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于咱們信他,固然有優點;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可是結果仍是要自己擔任。
談到崇奉宗教,在釋教里考究崇奉要具有三個條件:一、歷史上實在的;二、才干上牢靠的;三、品德上清凈的。
比如咱們所崇奉的釋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清晰記載,是的確存在的;他的品德是滿意清凈,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氣。所以,佛是值得咱們崇奉的方針。
佛是值得崇奉的
崇奉是發乎天然、出乎賦性的精神力。正確的崇奉,能夠讓咱們取得無比的利益。
在佛經中羅列許多的譬喻,例如:崇奉如手、崇奉如杖、崇奉如根、崇奉如力、崇奉如財。
特別釋教和其他宗教不同,釋教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崇奉,釋教的崇奉是要咱們建立在沉著上、慧解上,乃至能夠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釋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能夠終究回答人生的利誘。所以,曩昔我從前說過,一個人能夠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由于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干慎行于始,才干防非止惡,才干眾善奉行,才會有光亮的出路。
此外,往常咱們心里的貪欲、嗔恨、邪見、妒忌,就像繩子相同的操控著咱們的身心,使咱們不得安閑。學佛最大的意圖,便是教咱們怎么從捆綁中擺脫出來,而取得安閑,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存亡欲海之中,毫無害怕,擺脫安閑相同。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么佛?釋教咱們要有慈善、有才智。
有慈善,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才智,自能看清人間的得失,自能理解緣由果報的道理。
乃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氣,你對人間全部境地能有力氣敷衍嗎?佛代表品德,你有健全自己的品格嗎?
信佛不是拜佛罷了
信佛,不是求佛、拜佛罷了,行佛才干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咱們什么,而是經過信佛緣由,自己能行佛,就能滿意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方法”,信任真善美,天然具有真善美。
崇奉的優點,便是讓咱們的人生有方針,有方針就有向前、向上的力氣。
往常咱們白日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崇奉能為咱們的人生找到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僅僅,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磨難生不起決心,所以全部要待緣由,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天然會信。
在人間,咱們要找一個好的教師并不簡單,假如能找到佛陀作為咱們的教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的確有才干能夠免除咱們的磨難,他的確有慈善、有品德、有愿力,是值得崇奉的方針,可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觀點與福德緣由而定了。
更多概況長按增加老友咨詢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