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的規范

在曾經,前期的釋教界,什么叫佛弟子?供認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幽靜”)的——供認這三個準則的便是佛弟子。那便是佛的教言,你信了佛的教,當然(是)佛弟子,這個是法;佛是證到這個法的,也是說法的人;僧,便是依法而修行的人。中心,是這個法,你供認這個法,就供認佛、法、僧三個,三寶都全了。并且,其時簡別一個人是不是佛弟子的規范,便是看是不是供認三法印。

那么后來,人的根機差了,三法印能夠了解的人——立刻叫他了解,一下沒有那么簡單。要入了佛門之后,才能夠——漸漸漸漸學習之后才能夠了解這些。那么這個時分,要簡別是不是佛弟子,那便是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規范:是不是皈依三寶。你是真實皈依三寶的,那便是佛弟子;沒有皈依的,就不是佛弟子。這兩個規范實際上是二而一的,是一個東西。可是一個是淺一點,淺顯一點,也是比較詳細一點;一個是深一點,理論強一點。由于其時根機鈍了,第一個要求是難了,那么第二個要求,第二個要求便是說看你是不是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不是說“我磕一個頭拜一個師父便是皈依三寶。”這個不可。皈依三寶,最起碼的有兩個條件。

一個是皈依的心,你以為世界上一切的磨難,一切的安泰,怎么防止磨難,怎么得到安泰,直到最終的涅槃,只要佛法僧——依托這個才干得到。便是說只要依托佛陀這個人,按照他的法修行,按照僧的協助,你才干證到這個,才干防止磨難,才干得到最大的安泰、安閑。那么你要信任這個的心決議生起了:其他的都不可,都不能夠替代,都不能夠依托。這個心生起了,是皈依的心生起來了。那么有這個心,才能夠說皈依。

可是,單是這個心沒有典禮還不可,要有如法的典禮。那便是說,單是心生起之后,還要找如法的師。這個師要持戒的,是釋教里面持戒的比丘或者是沙彌。可是這個沙彌,咱們說是沒有比丘的時分。有比丘,必定要以比丘為主?!镀刑岬来涡颉酚械?,假使在困難的時分,在千里之內沒有比丘的話,那么你能夠在佛前受。這是開許——一千里內沒有如法的比丘??墒且坏┠闩龅奖惹穑⒖淘僖厥堋M豎要得到如法的授皈依的師,然后,如法的典禮。皈依的典禮不在乎繁瑣,而在于精,關鍵必定要(有)。

假如你說,現在一般的拜師父:一個紅包一遞,取個法名,磕三個頭——你皈依了。這個,條件不行,即便你皈依的心有了,而這個典禮不如法,這個皈依體仍是生不起來。那么咱們說這個羯磨,便是說“盡形壽皈依佛……”這個三白羯磨之后,皈依體是才生起來,并且,事前還要悔過,等等。這些都是如法的典禮,你必定要做夠。假如支分不具或者是錯了,縱使你皈依的心很猛利,可是也得不到皈依的體。

所以說,皈依也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么簡單。你碰到一個真實的師父,也不是好找的,善常識難遇。咱們依《菩提道次序》——咱們聽過了,十個規范(十德)來衡量的話,現在你找得出幾個?那么這個佛弟子的規范咱們講了一下:至少要有皈依的心,如法的師承,跟如法的典禮——這是羯磨,然后真實得到皈依的體,皈依體得到,才是真實的佛弟子。

更多概況長按增加老友咨詢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