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樓國,名劍磨瑟曇之拘樓人市鎮。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為眾生之清凈,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僅有趣向道,即四念處。
怎么為四念處,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人間之欲貪、苦惱,–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人間之欲貪、苦惱,–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人間之欲貪、苦惱,–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人間之欲貪、苦惱。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于身觀身而住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閑暇處而結跏趺坐身正派,懷念現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長進,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長進者,知:“我在長長進。”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長進者,如:“我在短長進。”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長進。”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長進。”。
諸比丘!恰如嫻熟之轆驢匠或轆驢之弟子,或長轉(轆驢)者,如:“我在長轉,”或短者,如:“我在短轉。”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如:“我在長入息,”或長長進者,如:“我在長長進。”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長進者,如:“我在短長進。”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長進。”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長進。”如是,或于內身之觀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觀身而住;或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又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關于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人間之任何物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內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臥者,如:“我在臥。”又此身置于怎么之狀況,亦如其狀況而知之。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因為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后,亦因為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因為正智而作;彼于食、飲、咀嚼、嘗味亦因為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因為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亦因為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溢種種不凈物之此身,調查此身,上至頭發,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谷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其眼者開解之,得調查:“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溢種種不凈物之此身,調查上至頭發,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腋、粘液、關節液、尿。”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趣而調查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嫻熟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于四衢道,片片分化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趣而調查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果于冢間之死尸,身后經一日二日甚至三日,脹大成為青黑、腐朽,彼凝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尸,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鷲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甚至各種生類之所食。彼凝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尸,因為具有血肉而筋連接于骸骨……甚至……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接骸骨……甚至……無血、肉,唯筋連接骸骨:甚至……關節閉幕,手骨于此處,足骨于彼處,踝骨于此處,腿骨于彼處,盤骨于此處,背骨于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凝視此身,知:
“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甚至……通過一年,骸骨堆高……甚至……骸骨損壞損壞,彼凝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表里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身”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然,諸比丘!怎么比丘于受觀受而住耶?
諸比丘!比丘韟飽A若在感樂受,知:“我在感樂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若在感肉體之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樂受。”又在感精力之樂受者,知:“我在感精力之樂受。”或在感肉體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苦受。”又在感精力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力之苦受。”或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又在感精力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精力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或于內受,觀受而住;于外受,觀受而住;又于表里受,觀受而住。或于受,觀生法而住;于受,觀滅法而住;又于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受”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觀受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于心觀心耶?于此,諸比丘!比丘心貪者,知:“心貪。”
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離嗔者,知:“心離嗔。”
又心,癡者,知:“心癡。”
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
又心,會集者,知:“心會集。”
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
又心,廣闊者,知:“心廣闊。”
又心,狹小者,知:“心狹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無上者,知:“心無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無定者,知:“心無定。”
又心,擺脫者,知:“心擺脫。”
又心,未擺脫者,知:“心未擺脫。”
如是,或于心,觀心而住;又于外心,觀心而住;又于表里心,觀心而住。或于心,觀生法而住;于心,觀滅法而住;又于心,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心”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觀心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于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
又諸比丘!比丘怎么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存在。”于內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嗔恚,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睡覺(弛禁)存在,知:“于我內睡覺存在。”或于內睡覺不存在,知:“于我內睡覺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覺生起,又知已生之睡覺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覺,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悼悔存在,知:“于我內悼悔存在。”或于內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內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疑問存在者,知:“于我內疑問存在。”于內疑問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疑問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問生起,知已生之疑問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問,于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表里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法”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蓋法,觀法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表里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法”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六表里處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于六表里處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A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又知耳,知聲…甚至…知鼻,知香…甚至…知舌,知味…甚至…知身,知觸…甚至…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于表里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或于法,觀滅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法”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觀法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怎么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念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存在,”或于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果。
或于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甚至……修習成果。
或于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甚至……修習成果。
或于內喜覺支存在者,知……甚至……修習成果。
或于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甚至……修習成果。
或于內定覺支存在者,知……甚至……修習成果。
或于內舍覺支存在者,知:“于內舍覺支存在,”或于內舍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舍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果。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表里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法”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覺支法,觀法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諦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怎么即于四圣諦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照實知:“此是苦,”照實知:“此是苦之集,”照實知:
“此是苦之滅,”照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復次,諸比丘!生者何耶?于處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閃現,表里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
復次,諸比丘!老者何耶?于處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邁、老耄、齒落、頭發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復次,諸比丘!死者何耶?于處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損壞、消亡、消除、死歿、命終、諸蘊之損壞、死尸之拋棄,諸比丘!此名為“死。”
復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感、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憂。”
復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嘆、悲、嘆氣、沉痛、哀嘆、沉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復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觸,諸比丘!此名為“苦。”
復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觸,諸比丘!此名為“惱。”
復次,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絕望、懊喪、泄氣、憂慮煩悶,諸比丘!此名為“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于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吉他。諸比丘!于老法之眾生……甚至……諸比丘!于病法之眾生……甚至……諸比丘!于死法之眾生……甚至……諸比丘!于憂、悲、苦、惱、悶法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于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愿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圣諦。
然,諸比丘!苦集圣諦者何耶?
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處處為尋求滿意,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復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凡于人間有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何者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耶?眼于人間為心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身于人間……甚至……鼻于人間……甚至……舌于人間……甚至:身于人間……甚至……意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于人間……甚至……聲于人間……甚至……香于人間……甚至……味于人間……甚至……觸于人間……甚至……法于人間為心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識于人間……甚至……耳識于人間… 甚至……鼻識于人間……甚至……舌識于人間……甚至……身識于人間……甚至……認識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于人間……甚至……耳觸于人間……甚至……鼻觸于人間……甚至……舌
觸于人間……甚至……身觸于人間……甚至……意觸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耳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鼻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舌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身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意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想于人間……甚至……聲想于人間……甚至……香想于人間……味想于人間……甚至……觸想于人間……甚至……法想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思于人間……甚至……聲思于人間……甚至……香思于人間……甚至……味思于人間,甚至……觸思于人間……甚至……法思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愛于人間……甚至……聲愛于人間……甚至……香愛于人間……甚至……味愛于人間,甚至……觸愛于人間……甚至……法愛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尋于人間……甚至……聲尋于人間……甚至……香尋于人間……甚至……味尋于人間,甚至……觸尋于人間……甚至……法尋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伺于人間……甚至……聲伺于人間……甚至……香伺于人間……甚至……味伺于人間,甚至……觸伺于人間……甚至……法伺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諸比丘!此名為苦集圣諦。
復次,諸比丘!苦滅圣諦者何耶?
對彼愛之無余離欲、滅盡、舍離、棄舍、擺脫、無染是。
復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舍果、于何處止滅耶?于人間有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何者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耶?眼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耳于人間……甚至……鼻于人間……甚至……舌于人間……甚至……身于人間……甚至……意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于人間……甚至……聲于人間……甚至……香于人間……甚至……味于人間……甚至……觸于人間……甚至……法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眼識于人間……甚至……耳識于人間……甚至……鼻識于人間……甚至……舌識于人間,甚至……身識于人間……甚至……認識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眼觸于人間……甚至……耳觸于人間……甚至……鼻觸于人間……甚至……舌觸于人間……甚至……身觸于人間……甚至……意觸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眼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耳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鼻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舌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身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甚至……意觸所生之受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想于人間……甚至……聲想于人間……甚至……香想于人間……甚至……味想于人間……甚至……觸想于人間……甚至……法想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思于人間……甚至……聲思于人間……甚至……香思于人間……甚至……味思于人間……甚至……觸思于人間……甚至……法思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愛于人間……甚至……聲愛于人間……甚至……香愛于人間……甚至……味愛于人間……甚至……觸愛于人間……甚至……法愛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尋于人間……甚至……聲尋于人間……甚至……香尋于人間……甚至……味尋于人間……甚至……觸尋于人間……甚至……法尋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色伺于人間……甚至……聲伺于人間……甚至……香伺于人間……甚至……味伺于人間……甚至……觸伺于人間……甚至……法伺于人間為心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放棄、于此處止滅。
諸比丘!此名為苦滅圣諦。
復次,諸比丘!苦滅道圣諦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
諸比丘!照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為正見。
復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
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為正思。
復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
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綺語,諸比丘!此等名為正語。
復次,諸比丘!正業者何耶?
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為正業。
復次,諸比丘!正命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命。
復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起堅決計賣力、精進、心勤留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計賣力、精進、心勤留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計賣力、精進、心勤留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計賣力、精進、心勤留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加、充溢、修習、成果。諸比丘!此等名為正精進。
復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人間之欲、惱;于受……甚至……于心……甚至……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人間之欲、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念。
復次,諸比丘!正定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滅尋伺,心里安靜,心成專注,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更舍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觸樂,唯諸圣者說:“舍此而正念樂住”達第三禪而住。其次舍樂離苦,以前所感觸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為舍念清凈,達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為正定。
諸比丘!此等名為苦滅道圣諦。
如是,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表里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想所成,皆會“有法”之懷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人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諦觀法而住。
諸比丘!實不論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終究智,或有余者,等待不還來。諸比丘!當樹立七年間之念。諸比丘!實不論任何人,于六年間,……甚至……五年間……甚至……四年間……甚至……三年間……甚至……二年間……甚至……一年間,假如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終究智,或有余者,等待不還來。諸比丘!當樹立一年間之念。任何人七個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終究智,或有余者,等待不還來。諸比丘!當樹立七個月間之念。實不論任何人,于六個月……甚至……五個月……甚至……四個月……甚至……三個月……甚至……二個月……甚至……一個月……甚至……半個月,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終究智,或有余者,等待不還來。諸比丘!當樹立半月間之念。諸比丘!實不論任何人,于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終究智,或有余者,等待不還來。如敘說:“諸比丘!此為眾生之清凈,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僅有趣向道,即:四念處,”為此而說此經。”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