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教徒有四眾之分,便是落發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落發男眾名為‘比丘’,落發女眾名為‘比丘尼’。
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義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給假;又有怖魔、破惡,凈命等義。尼是梵語中女聲。俗稱比丘為‘和尚’。
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義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同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落發準則并不是釋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落發的規則。其落發者統稱為‘沙門’(舊稱‘桑門’),義為止息全部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我國,所以沙門也就成為落發釋教徒的專用稱號了。
塵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話,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那’,義為親教師,與風俗所稱師傳相同。塵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法的師傅。其間比丘,沙門二詞多用于文字;和尚,和尚多用于白話。至于互相稱號,對一般和尚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
蒙藏區域稱和尚為喇嘛,相當于漢族區域所稱和尚,也是師父的意思。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漢語。塵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號都不見于經論,僅僅流行于民間罷了。
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優婆塞是梵語,義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接近奉事三寶。優婆夷義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釋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義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便是居積財賄之士,轉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號。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