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王三昧論》的“十不求行”可以很好的協助咱們涵養身心。
榜首、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參禪學道的人,不要要求身體一定要健康,永久不患病,由于身體沒有病,有時分簡單生起貪欲、執著。“有病方知身是苦”,學道的人有時分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因而,無病當然很好,有病也不用懼怕,有病反而更能激起精進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無病”。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在人間做人處事,不要懼怕困難波折,有時太簡單、太順利,簡單自豪、自負,溫順引人妒忌;從困難困苦里完結方針,反而不會遭致妒忌、妨礙。所以,“處世不求無難”。
第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發心學道,不要要求沒有妨礙;沒有一點妨礙、攪擾、困難,簡單輕忽所學,做人就會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困難,越懂得謹慎從事。所以,“究心不求無障”。
第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不堅
咱們不管做什么作業,不要怕魔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有時分也是咱們的逆增上緣。所以,“立行不求無魔”。
第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緩慢
咱們不管是讀書、創業,或是從事任何作業,不要急于成果,太簡單成果,則自愿不堅,很簡單遭致失利,所以,“謀事不求易成”。
第六、友誼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本道義
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他人協助我、有利于我,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己的好朋友。與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樣給他人高興、給人歡欣、給人利益。假如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會虧本道義。所以,“友誼不求益吾”。
第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與人共處,不要要求他人凡事聽命于我、依從我,作業過分順心如意,則簡單我行我素。所以,“于人不求順適”。
第八、施德不求望報,名望報則意有所圖
協助他人,不要企望人家酬謝我。望人酬謝,那不是施舍,是貪欲;已然施舍,就要無所求,無所求的無相施舍,才是真施舍。
第九、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此心盲動
見到人家有了優點、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妒忌心;要生隨喜心,為人家歡欣、祝愿,這樣就不會癡心盲動。
第十、被抑不求聲明,抑聲明則仇恨繁殖
遭到人家的委屈、勉強、壓抑,不要急于辨白、申述,不然簡單繁殖仇恨;反之,可以吃得虧、看得破、放得下,有時反能添加自己的品德、福報。
——本文摘自星云大師《六祖壇經說話-悔過品》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