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具

  臥具

  ‘臥具’也是佛所擬定的服具之一。釋氏要覽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壇’。底子毗奈耶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但那’。在有關(guān)的典籍里,‘義譯’有把它譯作‘坐具’或‘臥具’的,也有把它譯作‘敷具’或‘隨坐衣’的。也有簡稱做‘具’的。五分律說:‘為護(hù)身、護(hù)衣、護(hù)僧床褥故,蓄坐具’。

  ‘具’的隱瞞尺碼,律制中規(guī)定為:‘長佛二杰手,廣(寬)一杰手半’。據(jù)禪林象器箋‘服章門’的解說說:‘佛一杰手,長二尺四寸。此合長四尺八寸,廣三尺六寸’。若是遇到身量巨大的人,也允許向四邊斟酌擴(kuò)大裁制。

  ‘具’的色彩,和袈裟同樣地需要染成壞色。所謂‘壞色’,也便是‘染污色’。‘具’的材料,應(yīng)該運用舊布或粗布。假設(shè)沒有舊布,不得不運用新的布料時,就得在布面上縫貼一塊舊布,用以損壞它的漂亮。

  ‘具’的縫制辦法,是用兩重布料復(fù)疊一同,四邊加貼布條縫制而成。據(jù)日本的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說:四邊貼布,或許便是為了損壞它的漂亮。

  ‘具’的用處,究竟是做甚么呢?唐代道宣律師以為:‘具’是禮佛拜僧所用之具。義凈大師則說是:‘具’乃坐臥所用,不宜敷地拜佛。—這兩位古德的說法,他們各有所據(jù)。

  依照律制:‘具’也是比丘們所有必要隨身帶著的用具。運用時應(yīng)該自己展敷、自己收起,不該假手于人。帶著時,折疊安頓左臂袈裟之下,或放入衣囊之中。至如禮儀上的‘持具、展具、起具’的姿式,運用文字不易表達(dá),最好有人來做‘示范動作’。

  道宣律師所撰戒壇圖經(jīng)從前說道:‘尼師壇如塔之有基,比丘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若從這兒體認(rèn),‘具’還有一種崇高的含義呢!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biāo)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