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求報答才是第一流的仁慈

  給假中很多人做點積德行善總喜愛向他人夸耀,生怕他人不知道,其實這并不算真實的仁慈。善欲人知不是真善,仁慈不是為了讓人向其他人夸耀才去做的;仁慈是一種修行,第一流的仁慈是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施恩不求報答才是第一流的仁慈。一味尋求報答往往會疏忽對方的感觸,即使是善行,也有或許給他人形成損傷。

  《朱子家訓》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發自內心的仁慈應如一場春雨,于無聲處潤澤萬物,相反,假如協助他人是為了得到報答,那么善行不過是一場虛偽的扮演;這樣的虛偽“施舍”,于人于己都算不得一件積德行善。為善樂在不求人知,曾國藩曾說:“為善最樂,在于不求人知。”古人建議與人為善,考究的低沉地做積德行善,盡管不去張揚,但只需你做了,積德行善和福德就會在那里積累著,庇佑你的后世后代。

  但假如做善事便是為了得到福報或贊揚,感染了名利心,就當作再多善事,也很難體會到真實的高興。《戰國策魏策》有言:“人之有德于我也,不行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行不忘也。”意思是說:他人對我有恩惠,不能不放在心上;而我對他人有恩惠,不能總放在心上。這反映了古人推重的一種與人往來的準則。

  俗語常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站在受助者的視點看問題,鼓舞人們學會感恩,知恩要圖報;而要是站在施舍者的視點來看,則需緊記另一句俗語:“施恩莫圖報”,真實的仁慈不貪心報答,不計較得失,不然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作為買賣。他怨你名利心強,你恨他不知感恩,好意反而辦壞事,到頭來同歸于盡。

  其實,最該忘掉過往積德行善的正是咱們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支付自身便是一種美好,協助他人的一起也是成果了自己。仁慈是一束陽光,仁慈是一種力氣,愿你歷盡滄桑,仍然挑選仁慈;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不經意間種下的善因,終有一天會結出善果。但行積德行善,莫問前程,你只管仁慈,上天自有組織。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