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表面的方式,而是心里品德的養(yǎng)成,品格的昇華。所謂「有德者得民心,有道者受人欽」,春秋時期,宋國宰相子罕注重修行,賢名遠播,即便宋國遭到三個強國圍住,都沒有遭到侵略;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段干木德行崇高,秦國因尊重他而撤兵。怎么是修行之道?有四點定見:
榜首、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群眾猶如一個大冶洪爐,鍛煉每個人的性格。處在五花八門的群眾中,待人處事,都要培育敏銳的覺知。像處理工作時,要能從一個點聯(lián)想到其他的點,由點而線,再由線考量到全面,關于事物能有全體的觀念,時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
第二、勞作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許多年輕人懼怕勞作,懼怕勞作,這樣簡單養(yǎng)成松懈懶散。佛門里練習人才,常常要他從搬柴運水、舂米種菜、廚房典座、行堂掃地,為群眾服務開端。甚至連百丈禪師都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身勞作,豈不成廢人?」由此可知,從勞作中扶植福德,不只學習謙卑忍受,也養(yǎng)成堅韌的毅力。
第三、施舍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佛門里常對施舍者讚嘆說:「功德無量。」所謂無量,不在數(shù)字的巨細,而在發(fā)心。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金剛經(jīng)》云:「若菩薩不住相施舍,其福德不行思量。」也就是說施舍時,不固執(zhí)有施舍的我、施舍的東西,以及受施舍的人,當然更不心存報答的想法。如此施舍,恰當了無發(fā)人深思,自、他都安閑。
第四、心靈內(nèi),要有品德的根底:
西晉名將羊祜,不管為官或治軍,皆注重仁德,并為朝庭推薦人才,不為人知;在陣前,他優(yōu)待敵軍降將,使得歸降者愈來愈多。宋朝趙概位居翰林學士,為人仁慈寬厚,救助榮耀,謹慎行事,克己修身,每日以黑豆核算惡念,黃豆核算善念,隨時內(nèi)省策勵,總算成為德行崇高之人。
修行不須到遠處,而是要從日常自我的批改做起,逾越自己,健全自己,從而開發(fā)生命內(nèi)在與含義。修行之道,有以上這四點定見。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