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圣,指“佛、菩薩、聲聞、緣覺”。
六凡,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陰間道、餓鬼道、畜生道”。
四圣六凡有感觸嗎?
當然有感觸啦!
假設沒有感觸,是石頭嗎?
只要石頭才沒有感觸。
四圣假設沒有超凡的感觸,怎么知道自己已證圣果、超凡入圣呢?
六凡沒有感觸,怎么能感知冷、暖、痛、癢呢?
否定有感觸存在的人,是愚人、是誘人、是丟失人。
人的感觸是時間念念現前的。
相同,四圣六凡的感觸,也是時間念念現前的。
苦惱的人,便是迷于苦楚的感觸里;
擺脫的人,便是醒悟于大安閑的感觸里。
感觸沒有好壞,只在于你能否善用罷了。
自性的力氣散于身上,這是身根感觸;
散于舌上,便是味覺感觸;
散于眼上,就能看萬物色彩的感觸;
如此類推,自散的力氣散到哪里,哪里就有感觸生機。
缺少敏銳才智的人,認為貧僧說“感觸”二字是過錯的。
假設說感觸是過錯的,請問假設你沒有感觸,你又怎么呢?
缺少敏銳覺性的人,說話不是偏空,便是偏有。
只要有感覺感觸的醒悟人,才能夠互通空色、有無。
感觸越輕、越輕,就會越樂、越樂、越樂;
感觸越重、越重,就會越苦、越苦、越苦。
時間感覺身心皆輕的人,壓力會少、少、少的。
壓力少的人,靈光醒悟力就會愈加微弱!
一動念而能生才智者,必定是輕松沒有壓力的人;
一啟航而能歡喜現前,必定是煩惱輕的醒悟人。
不同的感觸能帶動出不同的思想觀念。
靜的感觸與動的感觸,各有不同美好內容;
苦的感觸與樂的感觸,會令人有不同的反響;
覺的感觸與迷的感觸,是區別凡圣的主因。
說了這么多,你聽后有什么感觸呢?
不要疏忽感觸、感觸,而不知感觸是時間現前的。
善用感觸、借用感觸、理解感觸、醒悟感觸,你將會是個美好、高興、醒悟的人!
念也是一種感觸。
假設念頭里沒有感觸,你怎么知道別離呢?又怎么會有種種挑選呢?
覺里也有感觸。
假設覺中沒有種種感觸,你又怎么知道自己醒悟到哪種境地了呢 ?
各位,好好留意自己的感觸,勿傾向于頑空里,不要否定感觸、逃避感觸、疏忽感觸。
沒有感觸,你將會走入蒼茫無知里。
阿彌陀佛!貧僧悟通合十!
原標題:悟通法師:淺談“四圣六凡的感觸”
轉自大眾號:悟通法語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