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上的苦指的是什么苦?

  在佛法、佛經里,有關苦的詞語許多:全部皆苦,人人皆苦,眾生皆苦,苦海無涯,苦海無邊,有漏皆苦,出苦無期。把人人都說得苦哈哈的,好像人的終身除了苦,什么都沒有了。但佛法里的苦是實在的,是每個人,全部人的實踐情況。每個人都是苦的,人生皆苦;一輩子都是苦的,苦海無邊;人人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個人能夠破例,人人皆苦。

  在實踐日子中,好像有的時分,有的人并不苦楚。有的時分,自己感覺活得很高興,很酣暢,不苦的。人的終身看起來也不盡是苦的,也有許多高興。有的人終身下來,就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很夸姣的。有的人經過自己的斗爭,具有了人間能具有的全部,也很滿意很高興的。看起來不是人生皆苦,也不是人人皆苦,莫非是佛經記載有誤,佛法有錯。

  在這里,咱們要理解佛法,首要就要學會轉向。轉向自己的內部,這是學佛要害的第一步:學會向內看。便是要學會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心里。假如沒有這個轉向,咱們就學不到佛法,就會與佛法擦肩而過。即便咱們學了許多與佛法有關的常識,看了許多佛經,訪問了許多師父,聽了許多解說,乃至進行了許多禪修操練,耗盡一生盡力,也會是一場空,白忙一輩子。

  學習佛法的第一步是要轉向自己的心里,首要學會發覺自己的心里。看看它是怎樣運作的,是怎樣改變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這些改變的。自己的心里每天都發生著怎樣的改變,自己的高興、高興、酣暢是怎樣呈現的,自己的煩躁、苦楚、抑郁又是怎樣呈現的。相同的一顆心,為什么既能給自己高興,又能給自己苦楚。這樣,才是真實踏上佛法學習之路的第一步。

  經過對自己心里的調查,細心的覺知,就能發現自己的心里改變有三個特色:一、在不斷改變;二、循環往復地改變;三、不受自己操控。

  每個人都能夠仔細的調查自己的心里改變,特別是經常感覺自己頭昏眼花、萎靡不振、脾氣暴躁、心情無常、失眠多夢、抑郁癥強迫癥,也便是覺得自己有許多煩惱,有許多苦楚的男女,更應每天花一些時刻,感覺自己的心里改變。對這些改變,還能夠記錄下來,經過一段時刻,再與上面我所說的心的三個特色比照,看看是不是那樣的。

  佛法上的苦,是指每個人心里的苦,是內涵的苦,不是指外在的苦。外在的苦僅僅每個人內涵的苦的投射和體現的詳細方式。因為每個人心里的改變都是相同的,都有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使得每個人的心里都處在不斷的改變之中,不能穩定,沒有停歇的時分。跟著年紀的增大,這種改變也越來越頻頻,越來越激烈,這也便是成年人為什么越來越煩惱苦楚的原因。佛陀正是醒悟到了每個人心里的這種改變,所以才宣布憐惜的感嘆:人生皆苦,人人皆苦。

  佛陀為去除每個人心里的苦楚,去除全國全部眾生心里的苦楚,就為咱們解說了許多的去除這些苦楚的辦法,這便是佛法。這些辦法記載在不同的經文里,這便是佛經,包含咱們日常能讀到的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等等。苦是佛法存在的柱石,正因為有苦,才有佛法。佛法便是因人人間有苦才發生的,才存在的,才連續下來的。沒有苦,就沒有佛法存在的必要。

  釋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咱們日子中感觸到的苦楚,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咱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世的苦楚、變老的苦楚、病變的苦楚、逝世的苦楚;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苦楚。

  壞苦:是指咱們一般高興的感觸。以佛法的才智來看,咱們所謂的高興受并非真實的高興,其本質也是苦楚的。例如咱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高興,但假如持續吃下去,還會覺得高興嗎?身體臟了,洗澡覺得高興,但長時刻在水里泡著覺得高興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高興,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高興嗎?由此可見咱們的所謂高興,是因為咱們有了某種愿望之后,經過外境的影響得到滿意心理上呈現暫時的平衡,所以咱們覺得高興,但是吃飯的本質并非高興,假使吃飯的本質是高興的話,不管吃多少都應該覺得高興,但是現實否則,當咱們帶著激烈的愿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高興,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刻已由本來的高興轉變為苦楚了。吃飯是這樣,人間上全部經過愿望得到的高興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改變義。人間全部都是無常改變,這乃是國際人生之規則。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則,尋求永久:期望身體永久、家庭永久、婚姻永久、工作永久、人際關系永久、愛情永久,現實上人間沒有相同永久的東西,世事無常,夸姣的事物往往是稍縱即逝,轉瞬即逝。因為咱們的知道與人間的現實——行,相違反,因此就有了行苦。 

  總歸,娑婆國際,全部莫非是苦。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