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落發(fā)那會,我也十分喜愛施舍,只需自己有才能就會購買常住需求的物品,也會贊助一些偏遠地區(qū)的學生,自己落發(fā)后得到的單資和供養(yǎng)基本上都施舍出去了,可是看到錢也會有貪心,我其時就古怪,為什么那么喜愛金錢施舍,還那么貪錢?
關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考慮過,等我學習了《百法名門論》,才理解貪心所和慳心所,是不同的,心所能夠說是自己的種種心念,百法中把心所分成了五十一個心所,其間煩惱心所26個。
其間“貪”是歸于底子煩惱,“慳”是歸于小隨煩惱。《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慳?耽著財法,不能慧舍,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yè)。謂小氣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此即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慳相用故。”
慳便是小氣的意思,不舍的施舍,即便自己不需求也不舍得施舍,積累資財,不能才智的施舍,或許知道的佛法,也不舍得告知他人,是以貪為體性,是貪的一分。這便是說“慳”的人,一定是具有貪心的。可是不小氣的人是不是就不貪了?
這也不是。由于貪是底子煩惱,能夠引生“慳”,慳僅僅貪心體現(xiàn)的一部分。不慳不代表就不貪了,也會貪,可是或許沒有那么重。另一方面,貪也有不同的旁邊面,貪財、貪色、貪名等都是貪,有些人不貪財,或許貪色,不貪色,或許貪名。因而不小氣也或許會有貪心。
原文標題:不小氣怎樣還會有貪心 ?
文章轉自大眾號:南昌大唐寺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