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們修學佛法本來是有四個次序:信、解、行、證??瓷先ナ撬膫€次序,其實它也是一體的。講到信、愿、行也是相同的道理。體是一體,但開出來的用把它分為三。你不能說它沒有次序,你也不能說必定是這樣的次序。
就像咱們學佛,首要必定有一點點信,你才會樂意走進來,走進來叫解,便是了解它,了解它今后你才會去舉動,舉動今后你就會得到,當你得到今后又會增進你的信,然后讓你第二步的解,然后走、證,這樣不斷地循環會讓你抵達信的鞏固。
信里邊有十信位,咱們第一個信跟第十個信的積德行善是徹底不相同的。咱們現在許多人的信都是有扣頭的,以非常來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扣頭。假如你抵達了十信位的菩薩,那其實你就抵達了一種境地,便是對真理不會有任何的置疑了;假如你沒有抵達十信位,咱們有時分還都存在這種疑根。
可是這個次序也不能說是肯定,有些人或許其時也是盲目的進入,可是去了解了今后,他就去做了,終究讓他信了;有些人進來今后渾渾噩噩,他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在做的時分,讓他越來越了解,終究這個信有了提高。
這兒講到的信是才智的信,叫智信,而不是盲信,更不是迷信。你唯有才智今后,對一句話也好,一個人也好,你對他信任了才樂意去做一些什么,否則的話那種都是歸于盲信或許迷信。所以修學佛法也是必定要了解這個道理,這叫勝解,你沒有對道理了解,你那個行持是沒有力氣的,是經不起風雨的。
有些念佛的人修行幾十年,念到臨終的時分反而開葷了,這樣的人他便是信位不鞏固;甚至有些人學佛好久,家里邊產生一點窘境,他就覺得學佛沒用,佛菩薩不保佑他,像這種樸實都是迷信,它是沒有力氣的。
咱們這個信傍邊就講到信因、信果、信自、信他,還有信事、信理,最起碼你要信任這世間有圣者也有凡夫,你也要信自己現在是凡夫,你要信任自己也能成佛,然后你再把因果輪回的道理搞清楚,那你就會有希望啊。
在佛法傍邊的希望有三種:尋求安泰道,便是尋求來世富有,來世升天,這些都是歸于安泰道里邊的;第二種,我信我樂意擺脫,在擺脫道傍邊,你就要行持八正路;有些人我要往生西方神仙世界,我要行菩薩道等等,那這樣你就會成果佛道。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便是你心里的道法,你恪守哪一個道,你就會去到不同的當地。
佛法傍邊講有三條道,便是安泰道、擺脫道、菩提道,你選哪一條道就決議了你的層次。就像咱們開車相同的,你選了不同的道,你去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在這個視點來講的,咱們必定要乘上這個菩薩道,否則的話就太惋惜了,咱們得人生是很不簡單的。
現在咱們生而為人,就覺得沒有那種很愛惜的感覺,當你老病死,離逝世越來越近的時分,你就會有這種危機感,所以每個人都要提示自己,生命是很短的,咱們必定要去理解這些道理,而不要在塵俗傍邊,為了一點愿望沉浸。
修行的人,為了一杯酒吃一點肉都很難戒掉的話,其實咱們的信是有問題的,咱們沒有勝解,所以你的心沒有改動,你心沒有改動,你外面的境不或許改動。許多得到佛法利益的人,他一進入佛門今后他心轉變了,他再去吃這些東西都覺得沒有滋味了。
所以咱們要做的是心先轉,心轉境它就會跟著你轉,而不是要逼迫你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這樣修行你終究也是走不遠的,修行要發久遠心。
特別是咱們修行凈土的人,按道理你都要提高到了脫存亡這樣的一個境地。假如你這個信位都沒有成果,你所謂宣布的這種愿生西方,那也是空泛的,那你內行持的進程傍邊,心性傍邊是缺少力氣的。
為什么相同一百個人念佛,嘴巴也相同念一句阿彌陀佛,那為什么每個人的積德行善不相同呢?由于他的心,他的勝解不相同,他理解的道理不相同,念佛賦予他的力氣是不相同的。
有些人念佛要求自己健康長壽,家庭富有榮華;有些人念佛要求擺脫;有些人念佛要往生凈土,要成佛。每個人心里邊的作意不同,便是發心不同,相同在念這個佛,你的去向也是不同。有些人念佛就變成的人天善果;有些人念佛變成了擺脫;有些人念佛成果了佛道。
文章轉自大眾號:如是我聞報德寺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