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修,便是實踐的行持,借此取得學佛的真實受用。一般應該在懂事的助緣下來刻苦,而非渾渾噩噩地盲修瞎煉。
事修的兩個層次
事修可以便利分為人間和出人間兩大層面。
若志在人天福報,則一般的去惡為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量力而行地存好意、說好話、做好事,包含給弱者一個好心的淺笑,給好人好事一個鼓舞的掌聲,真心誠意地孝親睦友,量力而行地勸人去惡為善,對別人好心積德行善一念隨喜之心,乃至比如修橋鋪路,扶貧濟困,熱心環保,發心建寺、印經、供僧護持三寶,等等,這是人道及欲界天的因果;或修人間禪定,比如“四禪八定”,等等,則是色界及無色界的天道因果。
因為人天因果的事修,不著力于轉化煩惱習氣缺點,不盡力于破除“我法執”,不精進于敞開中道空的無漏才智,故此不論福報多大,也是共人間之法,歸于凡夫境地,固然在一般層面也值得必定與贊賞,但照樣輪回存亡,不能擺脫成圣人,且簡單退轉乃至蛻化。故此,佛法學修,不應該只是逗留于此。
若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持佛戒、修佛定,對治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煩惱,盡力修習不共人間的中道空才智,這才干走向真實的擺脫成佛。
法門修持
以詳細法門為例,比如:禪宗自宋以來常用的參話禪(禪宗非僅如此),修習者以懂事、持戒為條件,參“念佛是誰?”等話頭時,在在處處,念茲在茲,心無旁鶩便是定。而參究生命本來面目,有利于愈加開門見山地明心見性,敞開般若才智,而得到登堂入室的擺脫,乃至成佛。當然,若此生不能成果,也可以回向積德行善,往生彌陀凈土或彌勒凈土等佛國,做到滿有把握,這也便利稱為“禪凈雙修”。
又如凈土念佛(念佛法門廣大,非僅持名一法,也并非僅限于凈土宗),盡管從善導大師一系來說,著重信愿持名,往生極樂,偏重憑借的是阿彌陀佛本愿力的慈善救度。而對眾生來講,往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真信切愿,而非持戒多清凈、定力多精深、才智多高明、積德行善多深沉。
不過,學修者的修行水平,如本身戒定慧行持的深淺,去惡為善積德行善的厚薄,則會影響當生修證的層次、生命的境地與日子的質量,也決議了將交游生檔次的凹凸和成佛的遲速。故此,雖然持名念佛可以作為善巧平易的契入處,但若能進一步地念至“一心不亂”,乃至進入“實相念佛”,便是與禪相通乃至與般若慧相應,然后得到愈加深妙的受用。與此同時,若能以念佛之心,量力而行地持戒,去惡為善,則福慧雙修,萬善同歸于成佛之道,這才愈加滿意。
修行的誤區
在此之中,參禪者最怕的是自視過高,不肯回向求往生,不肯禪凈雙修,而終究當生可以明心見性,擺脫安閑抵達來去自如者,真實不多;相反,凈土念佛者,則怕的是只是寄希望于佛的救拔,而不肯深化刻苦,不肯量力而行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其學修只逗留在有口無心的散念,乃至連聽經聞法及去惡為善都不感興趣。而佛法的大受用,從底子來講,實踐上是源自禪修的大才智,并導人于至善的境地。若不持戒,則不簡單入定;若不入禪定,則難以體會十分的身心改變,也難以開發真實有力氣的無漏才智;而不活躍去惡為善,則缺少福報的扶植。
有志學修者,須留意:只要是真實的圓通法門,不論怎么千變萬化,即便在某一環節上隨緣由而有所偏重,但從全體來講,實踐上皆不離戒定慧三學,皆不離自他力的相得益彰,皆不離統籌此生與來世的受用為抱負。而終究,修行都是以三學圓融、?;垭p彰的滿意成佛為終究。
記?。盒薷2恍藁?,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還有,嚴厲來講,沒有凈戒之定,只能是邪定;沒有正定之慧,則如風中燭;相同的,沒有才智之戒和定,也必定存在問題!
至于發心純粹,理修刻苦,法理也顯得鶴立雞群,但遇到境地影響,又“暴露無遺”,不能讓旁人升起對學佛人的贊賞之心,問題又出在哪里呢?這恐怕是要進一步認真對待的工作了。
文章轉自大眾號:深圳東山寺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