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用語大全_梵學根底詞匯大全_釋教名詞術語

  大凡學習各種言語、常識、學術、技能等不同范疇的學識,都有他專有的名詞或術語。宗教也不破例,尤其是釋教,經典眾多,梵學名相繁瑣,佛門用語特別,使得許多有心涉獵釋教的人士視入佛門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義,因而阻止釋教的開展。為了讓有心親炙佛法者易于扎穩根底,樹立決心,因而,本篇特別將佛門一般用語列出,并略做介紹。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制之棒)擊鳴,以引導悉數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擊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制的法器,中鑿空泛,扣之出聲。釋教既是講慈善的,為什么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擊打呢?原因是悉數魚類,牠的眼睛都是整天睜著不閉,所以落發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松懈罷了。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心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于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制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系于銅制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有必要音聲嘹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后來混而并稱為鐃鈸,而撒播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于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制成,呈圓盤形,中心部份拱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樞紐穿之,運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誦經時運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原料所制。鈴有驚覺、歡欣、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擊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巨細,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品種有:羯鼓、魚鼓、云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處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于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別離安頓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寺院每于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擊打的法器。依其用處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

  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于鐘樓上,用于招集群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于佛堂內的一隅。其用處在于布告法會等行事的開端,故亦稱行事鐘。

香板

  用于維系釋教僧團中的規矩和次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運用意圖之不同,而有許多稱號:用以警策刻苦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眩者,稱為“巡香香板”;于禪七中運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禪林用來告訴群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于澡堂,供作鳴擊,以告訴群眾入浴。如今一般寺院常懸掛于齋堂外,用來告訴群眾用齋。

蒲團

  以蒲草織造而成的圓形墊子,招供坐禪及跪拜,以免地上的塵埃弄臟了衣服。

  在我國各地,由于氣候、地輿、產品的不同,所以有許多的當地只要蒲團的稱號,而并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方式,更有的只用板做生長的小矮凳;蒲團的方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氣沿用著蒲團的稱號。

滿意

  在釋教中,法師于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滿意,故稱滿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明吉利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必定數意圖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釋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來源,是以《木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赌咀咏洝罚?ldquo;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誠意,無渙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逐步度木  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甚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天然,常安泰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畢業,始名背存亡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紛歧,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資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布撣子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答應比丘執持布撣子,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制止運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寶貴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重具,住持或署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群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而,布撣子是說法的表征。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臺一齊供養于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 。上香時,插香于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溝通的橋梁。

  香爐資料品種許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制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制品的別離。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甚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制等類。

凈瓶

  貯水的用具,供飲用或灑凈之用。

柳樹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柳樹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還禮。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便是其木。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清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清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柳樹枝沾清水灑凈,表凈身之意;或于法會前,以柳樹枝沾清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凈壇場。

海青

  本歸于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廣,穿戴安閑,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便是贊許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森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眾多深廣,能容萬物,安閑無礙;“青”,因其色澤后來居上,意在鼓舞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如今的海青色彩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群眾不得穿戴。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制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戴。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釋教僧眾所穿戴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然后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善服、無上衣、離塵服、擺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含: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  防止別人盜取。

  袈裟乃圣賢的標幟,自古為釋教教團所尊重。穿戴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世人天;三者、爸爸媽媽返拜;四者、龍子捐軀;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順;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征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不同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廣闊,如海鳥的翅膀,不分落發與在家,于禮佛時皆可穿戴;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要落發僧眾可穿。

穩帶

  縫于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效果在于提示行者走路要沉著、穩健,不行搖晃身體,甚至大步奔馳,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而穩帶有練習行儀的功用。

  落發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資料、色彩、巨細均有定制,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重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鋪具、坐臥具、坐衣、襯臥衣、隨坐衣,即坐臥時敷于地上或臥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護地上植物、蟲類,以維護身體及防止三衣、寢具受污損而作,因而具有護身、護衣、護世人床席臥具的效果。

  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出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擺時,則宣布“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于路途時,應當帶著的用具,用于驅逐毒蛇、害蟲等;或于乞食時,振蕩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后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余皆縫綴為若干方孔,色彩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悉數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梁,與一般的便鞋類似。若鞋面有六孔,則標志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標志看穿人世悉數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落發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名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于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年代,凡從事譯經工作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運用,但凡有德有行的人,不管落發、在家,都以“大德”敬稱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而“大德”一詞成為釋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并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有必要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得戒和尚:糾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底子及其歸投處,故必誠懇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并嚴守戒法,具足才智,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掌管白四羯磨授戒典禮。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圣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世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于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悉數巨細業務,監督群眾,并為群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后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敬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于法會或戒會時,引導群眾如法進行悉數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落發受具足戒的男人。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  乞士(行乞食,以清凈自活者);  破煩惱;  落發人;凈持戒;  怖魔。其間,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落發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饑,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積德行善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凈財者為積德行善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別人入佛門,使釋教蓬勃開展者,亦可稱為積德行善主。例如契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積德行善主會得依法聘其為積德行善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工作捐贈凈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鞏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積德行善者。

  奉獻才智有詳細成效者。

  幫忙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作品宣傳佛法有奉獻者。

行堂

  釋教森林中,每日用齋時,為群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時間于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時間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醒悟真理者。也便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滿意,照實知見悉數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圣者。為釋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釋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落發男人稱之?!赌υX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紀差異沙彌為三種:

  驅烏沙彌:年紀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才能。

  應法沙彌:年紀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落發得度,依必定的典禮受持十戒。

  姓名沙彌:年紀已超越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落發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凈志、勤息,為落發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落發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敬稱長老,后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神仙國際的教主。由于此佛壽數無量、光亮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曩昔長遠劫世安閑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落發,名為法藏比丘,于世安閑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凈土的莊重,歷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愿。爾后,不斷積累積德行善,而于今十劫之前,愿行滿意,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互相招待,互道“阿彌陀佛”,便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明關心、抱歉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人世大供養的圣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說,專指小乘釋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釋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歸于戰役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為惡神,并且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

  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于諸天,卻不同于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眾很丑,女眾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咱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為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方兵器及寶石。以金剛比方兵器,乃因其鞏固、鋒利,能炸毀悉數,且非萬物所能損壞;以金剛比方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仆人

  僧職稱號之一,指陪侍師父、長老之側,遵從其令,予以服仆人。

  在森林職位中,仆人一般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聯系最為接近,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訓,復觀長老品德于前后,故特受長老注重,常被視為衣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森林中擔任群眾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群眾的齋粥,悉數供養必須凈潔,物料分配恰當,節用珍惜。

糾察

  于寺院中,擔任維持次序,使悉數行儀如法者。

法名

  為皈依釋教者所特取的姓名。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典禮舉辦后,由師父另取的姓名;又如在家信眾于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為香燈。

祖師

  指創始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敬稱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別離為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擔任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交游函件及法會中祈求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身處理,因而建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國師

  我國歷代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南陽慧忠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無業大達國師、玉琳國師等。

凈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凈業作務者。

陪堂

  禪院中,陪同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為陪堂。

  律制儀軌中,頭單戒師為開堂,二單為陪堂。陪堂的責任為幫忙開堂訓導眾戒子受戒的儀規。

善常識

  正派而有德行,能教訓正路的人?!度A嚴經.入法界品》記敘善財童子于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常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管以何種姿勢呈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可稱為善常識。

  善常識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種。

  善常識就像慈父,能給予咱們廣闊利益。

  善常識就像乳母,能看護你,不讓你做壞事。

  善常識就像教師,能顯現菩薩所學。

  善常識就像善導,能指示你走向波羅蜜道。

  善常識就像良醫,能治療你煩惱諸病。

  善常識就像雪山,能增加你悉數智樂。

  善常識就像勇將,能協助你去除悉數怖畏。

  善常識就像船師,能指引你駛入才智海洋。

  善常識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納眾流。

  善常識是積德行善場所,像大海能出世眾寶。

  善常識是凈菩提心,像猛火能煉真金。

  善常識是能生世法,像須彌山出于大海。

  善常識是不染世法,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常識能不受諸惡,像大海不為污染所污。

  善常識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全國。

  善常識能長菩薩身,像爸爸媽媽哺育兒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悉數真理,能勸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敬稱?!夺屖弦[》云:“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溝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敬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錄用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日子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訓。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擔任應對官吏、參推辭賀、吉兇慶吊、看望施主、假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甚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業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與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偏重,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蛑感攀芊鸱?,修行佛道的集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森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要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并且要嗓子好,資歷老,正如戲臺上掛頭牌的人物,悉數的節目都要靠他組織。今天寺院的維那,則僅于舉辦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學僧

  又稱學識僧,其義有二:指研討釋教的僧侶;指有學識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布施,即給與、布施的意思。我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辦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接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崇奉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接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崇奉人世釋教,具有弘法才能、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國際總會查核經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組織到各地機關集體演說,但不得掌管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釋教圣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歸于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擬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擬定教團的日子規矩,皆歸于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后人以殊勝的才智,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說。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巨大的英豪。是佛陀的德號之一。由于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藥師佛、阿彌陀佛;或以標志解行偏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圣||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后來則有定時及暫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生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忠誠禮敬之意。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由于曩昔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標志三擺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號。由于曾經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號。

尸羅

  含有行為、習氣、性情、品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擬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還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息、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于此六日聚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