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正確拜佛_怎樣拜佛_拜佛的動作方法

怎么正確拜佛?

  梵文的“南無布達、南無達瑪、南無桑嘎”,一般性都是中國傳統的這個,可是原發音念加持也很大。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就好像一滴水融進大海相同,咱們這滴水融入世界了。

  拜佛便是把整個身心放下,拜在六合之間,心悅誠服,叫拜佛。拜佛是很柔軟的,合掌也是很柔軟,你對他人合掌的時分必定很敬重他人,什么是敬重他人?無我的,以你為大,我為小。合掌就會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印度的合掌,咱們許多學佛的跑到泰國一看,那比都不能比,由于是佛國嘛,居士一合掌,身體整個都是謙下的,你像看到一朵花相同,很美的一朵花相同,要修成這樣。

  拜佛的時分整個身體如山,“我”就像一個貢高的山相同,這山崩塌了,投到了大地上。拜佛的時分看著佛的白毫,觀佛的白毫滅無量罪,佛的白毫是通十方世界的,翻掌的時分觀想佛在虛空里站著,然后拜下去翻掌,這時分觀想佛從天上站在你的手上,你兩個手托著佛的腳,然后把自己的臉貼在佛的腳上。

  你們回去給父母洗腳,洗得干干凈凈,托著父母的腳,把自己的臉貼在父母的腳上,你感受一下,一下就拉近了子女跟父母的間隔,你的孝心一會兒就出來了,你就覺得,哎呀!我平常照料父母太少,父母對咱們這么好。咱們在座的許多都有小孩,你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多少,可是反過頭來說,父母愛我就像我愛孩子相同,那你對父母有多少愛呢,你把精力都花在小輩上,對父母你有沒有回報,所以今后測驗一下。

  咱們這個禮叫頭面接足禮,頭臉接佛的腳,足是腳的意思,托著佛腳。佛腳是什么姿態也有觀想的,佛腳是具足了積德行善的,腳心有千輻輪相,有梵王頂相,有魚鱗相,有卍字相,所以佛站在地下這個磁場是均衡的,有一道光印在地上,佛是懸空的,所以佛菩薩都不要穿鞋的,腳從來不踩在地上的。頭面接足禮,合掌的時分拜下去觀想很親熱很親熱,那樣你們的心就越來越柔軟。

  咱們中國人最高涵養叫人天相應,人天合一,釋教就這一個合掌,一個禮拜就可以到達咱們最高的那種境地,所以學佛了之后儒道就變成一個捷徑,一會兒就逾越過去了。假如你覺得功力不行,儒家的這些品德,像《弟子規》就很細地要求咱們怎么樣做,釋教里也都有要求,可是儒家一些好的咱們都可以參閱學習,學那個也相同,釋教也是要求的,最主要釋教是讓咱們提高生命境地,最終可以逾越出去。

佛門禮儀——拜佛的動作方法:

  ①靠拜墊約一尺左右直立,二足跟相距約二寸,兩足見呈外八字分隔,相距約八寸,雙手合掌于胸前,攝心定意。

  ②右手向下至拜墊中心,左手堅持合掌姿態,一起折腰向下,兩膝分隔,跪在拜墊靠邊處。

  ③身體彎下,左手放到拜墊左前方。

  ④將右手移到拜墊右前方,使雙手齊平相距約六寸左右,頭靠到兩手之間拜墊上。

  ⑤兩手掌翻過來掌心向上(意思以兩手接佛兩足,佛的“兩足”代表福慧雙足。)這時,“二手肘、二膝、頭頂”都著于墊上,這種姿態就叫“心悅誠服”。

  ⑥兩手曲指向內翻轉,掌心向下按在拜墊原處。

  ⑦逐漸昂首動身。

  ⑧將右手移到拜墊中心。

  ⑨左手提起放到胸前,呈合掌姿態。

  ⑩用右手撐動身體,逐漸直立。然后順勢將右手也提起到胸前,雙手合掌。

  三拜之后,問一下訊(鞠躬九十度),撤退半步,放掌右轉脫離。

仁煥心語:

  拜佛的內在是把架子放下,做一個沒有架子的人。你來到寺院,能恭順泥菩薩,為什么對人不能恭順呢?在全部人的面前都把架子放下,首要表達咱們對全部人的恭順;別的還有一種意義,人能把架子放下,放在地平線上,得到什么優點呢?十分安全。抬得越高就摔得越重。所以咱們在全部人面前,能真實做到沒有架子,反過來是十分崇高的人。咱們要這樣沒有架子地上對日子,面臨環境,面臨人事。你說來寺院拜佛,不懂得里邊的意思,便是假拜了。

拜佛小常識:

  進佛殿時,不宜從中門直闖,應在側門進殿,進殿不能腳踩門檻,應跨過門檻直接進入。在佛殿里正中心有一個大拜墊,這個大拜墊是專供方丈和尚或掌管法師師父在法會佛事上拈香禮佛時用的,一般人應該運用周圍的其他拜墊。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而只需心胸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一般的信眾不宜在中心的方位拜佛,不符合寺院的規則。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心存虔敬、外觀恭謹。不行看似恭順,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拜佛時先拜殿中心的主佛,然后沿順時針方向去拜其他諸佛菩薩。如在禮拜時統禮十方三世全部三寶,這樣發心更大,積德行善也更殊勝。拜佛時要面向佛像,拜的是哪一尊圣像,就稱念哪一尊名號。比方拜阿彌陀佛,就口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接著拜下去,如此三遍。

  若落發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并排禮,應當在法師后邊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