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積德行善_《六祖壇經》何為積德行善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很清楚的說明晰積德行善之內容!

  「師又曰:“見性是功,相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賦性,實在妙用,名為積德行善。心里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樹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使用無染是德。若覓積德行善法身,但依此作,是真積德行善。若修積德行善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負,常輕全部故。善常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常識,積德行善須自性內見,不是施舍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積德行善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意思便是,大師又說:“能知道自性便是功,能等視全部眾生便是德。念念之間沒有滯礙,常能見到真如賦性的實在妙用,這就叫做積德行善。心里謙善卑賤便是功,外面依禮而行便是德;從真如自性中樹立萬法便是功,心體遠離全部妄念便是德;念念不離自性便是功,使用萬端而不染著便是德。假如要尋求積德行善法身,只需按照這樣去做,便是真實的積德行善。假如真是修積德行善的人,心里就不會緩慢別人,而能遍及敬重全部眾生。假如心中常常緩慢別人,我執沒有斷除,天然不會有功;自己的心性虛妄不實,天然沒有德;這是由于我執未除,自高自負而常常小看全部的原因。善常識!念念不間斷便是功,心行平直便是德;自修心性便是功,自修身行便是德。善常識!積德行善有必要向內見到自性,而不是藉著施舍供養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與積德行善是不同的。梁武帝不知道這個真理,無法契入,并不是咱們的祖師有了差錯。”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