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歲
滿15周歲。
及笄是指女子滿15周歲,一起,也可以將及笄視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成婚生子了。及笄一詞最早出自于《禮記》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便是女子的發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發簪。
女子古代年歲稱號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童
女孩7歲:髫年
年少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黃金時代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歲月、碧玉歲月
20歲(女):門生歲月
24歲(女):花信歲月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及笄是幾歲的意思?
及笄
釋義
[ jí jī ]
〈書〉指女子年滿十五歲(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
引用解說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簪。后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明已到出嫁的年歲。
《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舊唐書·后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明 湯顯祖《牡丹亭.榜首○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明 朱鼎 《玉鏡臺記·議婚》:“ 潤玉 年已及笄,要覓一婿,斧柯之任,相屬何如?”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論年歲雖則一十四歲,身段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笄的容貌。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魯老先生有個令愛,年方及笄。”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及笄是指多少歲?
01
女子滿15周歲
及笄是指女子滿15周歲,一起,也可以將及笄視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成婚生子了。及笄一詞最早出自于《禮記》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便是女子的發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發簪。
及笄是指女子滿15周歲。古代男人和女子的成年時刻各不相同,女子十五歲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人需求比及二十歲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稱為及笄之年,而男人成年則被稱為弱冠之年。
及笄之年,簡略的可以理解為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裝扮自己的年歲了,及笄之年關于古代女子來說,是少女到女性的蛻變。而過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她的家里人就開端著手安排她的婚事了。及笄就相當于咱們現代的十八歲相同,不過及笄僅僅被用來特指女子的年歲,而不能用來描述男人。
有關古詩文
監泰州鹽稅,出內供奉官王昭明監壽春縣酒稅。初,修有妹適張龜正,卒而無子,有女實前妻所生,甫四歲,無所歸,其母攜養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會張氏在晟所與奴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修嘗論其貪恣,因使獄吏附致其言以及修。
及笄是指多少歲
及笄是指15歲。及笄又名“既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而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及笄一詞最早出自于《禮記》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便是女子的發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發簪。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在古代,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成婚生子了。
古人的年歲有時不必數字表明,不直接說出或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歲有關的稱謂來替代。比方總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垂髫: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天然下垂的短發)。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便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歲了。
豆蔻:十三四歲,是指女孩的年歲段,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方少女。
弱冠:古代男人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辦大禮。
及笄指的是多少歲,及笄表明多少歲?
1.及笄是指15歲。
2.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
3.也指已到了成婚的年歲,如“年已及笄”。
4.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十回:“魯老先生有個令愛,年方及笄。
5.”吳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
6.清代小說家。
7.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白叟”,又因自家園移居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歲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滿十五周歲。描述古代女子已到了成婚的年歲,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成婚的年歲。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節操日”,從這年生日開端,便是男女青年最適合的婚嫁年歲了。及笄之年和將笄之年的差異“將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將笄”是將要到“笄年”還沒有到,“及笄”則是現已到了“笄年”。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余自束發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束發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節操焉。”
及笄中的“笄”字指的便是女子的發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發簪。古代將及笄視為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成婚生子了。古代男人和女子的成年時刻各不相同,女子十五歲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稱為及笄之年。而男人需求比及二十歲才算成年,男人成年則被稱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當于咱們現代的十八歲相同,不過及笄僅僅被用來特指女子的年歲,而不能用來描述男人。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及笄是指多少歲和古代男人及笄是指多少歲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