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傳統
元宵節各地習俗傳統如下:
1、北京市:一年一度的上元燈展、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習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等候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首要由花會、燈展、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2、河北:較為共同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陳舊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體現勞作日子的舞蹈,首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配樂。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
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是聞名的“龍燈之鄉”,每到元宵節降臨,簡直每個村每個灣都有舞龍的習俗,當地人以為元宵節是比新年還熱烈、隆重的節日。
4、安徽:古城鳳陽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蕩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當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仍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繁“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
5、山西沁水縣:每當元農宵節降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林林總總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五花八門,奇光異彩。放煙火,為山西公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屆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6、山東:展開游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方式各式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等包羅萬象,內容以戲劇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扮演。孔府耍龍燈的當地在二門里大堂前,平常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允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點著煙火。
7、河南:最共同的習俗便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先人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著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
8、江蘇: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利。送吉利是泰州部分城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當地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9、浙江: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爬行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美的菊花燈為最知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比賽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10、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他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野外去,將素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也被稱為是正月十五,人們一直以來都用吃湯圓或許元宵來慶祝這個節日。下面來看看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1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間的兩種。祭祀的辦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許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首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由于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聞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所以,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咒罵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盛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元宵節傳統活動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北方為“滾”元宵,南方為“包”湯圓。
2、賞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必作的一件工作,除燃燈之外,還可以放焰火助興。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呈現在宋朝。由于謎語能啟迪才智又饒有興趣,所以撒播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于上古時代。
5、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大眾性技藝扮演。
6、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異的民間藝術,每當元宵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端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前史。
7、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便是在陸地上仿照船行功作,扮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婦女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首要的意圖是驅病除災。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除諸呂、康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發明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停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便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符合人們的期望,也讓人感到吉利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施霄禁,大眾可以自在上街觀燈玩耍。
相傳漢武帝早年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公然康復,心中大喜,便命令在甘泉宮制作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光進行感謝祭祀,焚膏繼晷,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點著成為一大特征的真實開端。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我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可是吃元宵代表的含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跳過越興旺。俗話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友善以及家人的團圓關于一個完好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要素。因而,在元宵節必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含義便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佳兆,由于“燈”與“丁”諧音。表明期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福女兒孕期安全。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利的標志。正月十五舞龍燈,歡欣鼓舞的喜氣氣氛,撒播于許多的當地。
4、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扮演。獅子在我國人心目中為瑞獸,標志著吉利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夸姣志愿。
5、猜燈謎
每當元宵節,各個當地都打出燈謎,期望本年能歡天喜地的,平安全安的。由于謎語能啟迪才智又饒有興趣,所以撒播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端呈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劇扮演的內容。
6、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大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端踩街,涵義奉告人們在許多的民間花會中,本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完畢。
7、觀燈
觀燈是元宵節期間的漢族傳統習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發起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當正月十五,僧眾集合仰視佛舍利,是參佛的良辰美景。漢明帝為了宏揚佛法,命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爾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本來只在宮殿中舉辦而撒播到漢族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不管士族仍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光輝煌。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以為這樣能延年益壽。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號扎成真人巨細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累民眾仁慈、忠厚、憐惜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陰歷的正月十五舉辦。這項活動首要是養蠶人家所進行的。由于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聞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3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前史,元宵節又叫“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間包含“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以為,它是漢代宮殿的一種祭典演化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新年最終的一天,自此以后全部康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春節之稱。
相傳早于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歷”,進一步必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跟著歷代的開展而不斷延伸,相傳唐代的元宵只繼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伸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添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端活動,直至年十七才完畢。
我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常在白日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可貴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天然會盡享歡娛,等候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我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體裁。
元宵節是個熱烈的節慶,活動許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天然界分紅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而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請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或許始自宋代,不過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初佳兆,吃湯圓以標志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先人,然后闔家聚會,吃元宵,已是團圓美好。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由于曩昔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品種許多,如寺廟的彩燈、店肆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款式品種許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生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依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游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體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里舉辦,由于寺廟乃民眾閑暇時集合的場所,并且有花燈比賽與展現,所以早年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里相關人員掌管猜燈謎,局面熱烈而溫馨,由于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春節的吉利征兆。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志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交叉的燈。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走百病等。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刻為每年陰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陰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物,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盛行一種元宵節吃的別致食物。這種食物,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2、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發起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當正月十五,僧眾集合仰視佛舍利,是參佛的良辰美景。漢明帝為了宏揚佛法,命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爾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本來只在宮殿中舉辦而撒播到民間。
3、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子是我國優異的民間藝術,每當元宵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助興。
4、猜燈謎
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招供猜想,謎底多著眼于文字含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共同的習俗文化。
5、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崇奉性的活動。那便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城外,意圖是驅病除災。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元宵節有什么習俗傳統和元宵節有什么習俗傳統猜燈謎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