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是什么節日(7月15日是什么節日鬼節)

7月15日是什么節日 7月15日的節日

1、陰歷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釋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

2、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我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陰歷7月15日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3、在南邊,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陰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拜祖先,與清明節上墳類似。在封建時代,當地官府還指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拜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燃燒許多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號是什么節日?

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別號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風俗首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這個節日源于前期的“七月半”農作豐盈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發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耕耘豐盈時祭。古時人們關于耕耘的豐盈,常寄予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間十分重要。秋天是收成的時節,人們舉辦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典禮,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味這些勞作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擴展材料

各地風俗

1、河北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帶著生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預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添加出產。又贈肉給諸親屬,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替代。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屬家的小孩。忻縣農人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河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燃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4、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行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號和名字,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名字及時刻。俗傳七月十五鬼門封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全部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參考材料來歷:百度百科—中元節

7月15是什么節

每年陰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中元節。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量區域也叫亡人節。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首要會集在在陰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辦祭祀活動,但時刻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邊區域,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 中元節是什么意思

中元節,是道教稱號,民間塵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釋教稱為盂蘭盆節。其節日風俗首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發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利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道賀豐盈、酬報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老練,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陳述秋成。該節是追懷祖先的一種文明傳統節日,其文明中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是流行于漢字文明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區域的傳統文明節日,與歲除、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節操。

2010年5月,文明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當選,列入GJ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中元節的風俗

祭祖

民間信任,祖先會在七月半回來家中探望后代,所以需求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道德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明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成,也正好把豐盈的高興與祖先共享,祭拜的典禮一般在七月中旬黃昏時分舉辦。往常日子要對祖先祭拜,一般都不動祖先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祖先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必恭必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祖先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因各地風俗略有差異,因而過節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過節時刻上也會有不同。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杰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世的紙便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便是給亡故的前輩親人送錢。一般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燃燒,意圖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布施,它們就不會再去掠奪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地步。燒紙今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防止冰雹突擊,取得大秋豐盈。一些當地一起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風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祈豐盈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盈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盈,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標志著秋收稻谷豐盈。

吃鴨

全國許多當地都會挑選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求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便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勉強,由于許多當地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7月15日是什么日子

每年夏歷七月十五這天,是我國傳統中的重要節日——中元節,可是,“中元節”是我國道教的叫法;夏歷七月十五這天,釋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當然,道教的中元節、釋教的盂蘭盆節及其民間的鬼節,既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可是,這三節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一起文明內在。

擴展材料:

各地風俗: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信任祖先也會在此刻返家探望后代,故需祭祖。祭拜的典禮一般在七月底之前黃昏時分舉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意圖,是普渡與祈求。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麗。

面 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一家蒸花饃,鄰居來協助。首要依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小羊吃奶雙膝下跪,期望小輩不要忘掉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

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

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比年有余。

做茄餅

民間以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便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

祈豐盈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盈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盈,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標志著秋收稻谷豐盈。

參考材料:百度百科——陰歷七月十五

7月15日是什么節日?

7月15日是中元節,是道教稱號,民間塵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釋教則稱為盂蘭盆節。

節日風俗首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利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道賀豐盈、酬報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老練,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陳述秋成。該節是追懷祖先的一種文明傳統節日,其文明中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釋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必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塵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釋教。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7月15日是什么節日和7月15日是什么節日鬼節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