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財神圖片(十大財神圖片大全)

福祿壽喜財是哪五位神仙

福祿壽喜財代表的五位神仙別離是福星、祿星、壽星、喜神、財神,民間總稱五福。

1、祿星

又叫司祿神,意指官職祿位。俗云福祿壽三星,他們以三位一體的形象呈現:中心是賜福天官,手執滿意;右為祿星,作員外朗裝扮,頭上插戴牡牡丹花,懷有嬰兒;壽星在左,即南極仙翁,廣顏白須,執杖棒桃,喜形于色。

祿星是我國民間崇奉中主管功功利祿的星官。和天官福星相同,他也是由一顆星斗演化而來。但他的形象改變卻遠比福星要雜亂許多:有人以為他便是出名的文昌星也稱文曲星,保佑考生蟾宮折桂。

2、壽星

最出色的是光頂大腦門,其身量不高,彎背彎腰,一手持著龍頭拐仗,一手托著仙桃,慈眉順眼,喜逐顏開,白須瀟灑,長過腰際,容貌奇怪而逗人發笑。這便是吉利長命的長者,人們稱之壽星,又叫南極祖先、南極仙翁。

壽星又稱南極老人星,星名,古代神話中的的長命之神。也是道教中的神仙,本為恒星名,為福、祿、壽三星之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長安鄰近杜縣建壽星祠。后壽星演變成仙人稱號。

3、喜神

便是人們所請求的吉神,他能滿意人們喜慶的需求,更受塵俗婚姻的歡迎。喜神便是算卦的人所說的吉神。人們總是期望趨吉避兇、尋求喜樂,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

成婚乃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辦婚事又稱辦喜事。辦喜事當然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地點的方位,但這方位安在,就要討教算卦的人。

4、武財神

財神爺在我國道教中是主管人世財路的神明,財神首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我國民間崇奉。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我國民間崇奉為天官天仙。

我國首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別離是:中斌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

還有其它四方財神: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管仲(東南)、白圭(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為“五湖四海一個中”的財神陣型。

財神爺傾瀉了我國勞動公民的樸素情感,寄托著休養生息,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原意指道教奉的神仙。

5、福神

所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即指壽、富、貴、安泰、后代很多。總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極端神往的人生大方針。

人們忠實禮拜,希冀降福家門,福運漫長。三門公民崇奉的福神,即歷代風俗年畫中呈現的“天官賜福”。

“天官”被稱福神,又叫福星、福判,典型形象作吏部天官容貌,一身朝官裝束,赤色袍服,龍繡玉帶,手執大滿意,足蹬朝靴,慈眉善目,五綹長髯,一派顏悅色,雍容華貴氣候。

參考材料:

百度百科-祿星

百度百科-福星

百度百科-壽星

百度百科-喜神

百度百科-財神

我國的五位財神都叫什麼姓名

我國的五位財神別離叫:中斌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

1、中斌財神王亥:掌管六十歲人今后的財運。

2、文財神比干(東):掌管三十歲人今后的財運。

3、文財神范蠡(南):掌管三十歲人今后的財運。

4、武財神關公(西):掌管三十歲人今后的財運。

5、武財神趙公明(北):掌管三十歲人今后的財運。

擴展材料:

1、中斌財神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子姓,又叫振,創始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人們尊稱王亥為“華商開山祖師”、“中斌財神”。

2、文財神比干(東),子姓,比氏,名干,從政40多年,建議鼓舞開展農牧業出產,發起鍛煉鑄造,富國強兵。

3、文財神范蠡(南),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4、武財神關公(西),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關羽逝世后,逐步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5、武財神趙公明(北),本名朗,字公明,我國民間以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別離是招寶、納珍、招財和亨通,因而成為財神。

參考材料:百度百科_財神??百度百科_趙公明??百度百科_關公??百度百科_范蠡??百度百科_比干? ?百度百科_王亥

五位財神爺的姓名

五位財神爺的姓名如下:

1、中斌財神:王亥

王亥的頭銜最大,他作為王姓的開山祖師,也是商國的君主,閼伯的六世孫,冥的長子。他首要成便是創始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有了最早意義的“商人”、“產品”、“商場”,是名至實歸“商業”開山祖師,其身后人們為了留念他,尊稱為“華商開山祖師”,“中斌財神”等。

2、文財神:比干

在民間年畫中,比干的神像為文官裝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縷長須,手捧滿意,身著蟒袍,足登元寶。為何會有財神之說呢?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比干沒有心,不會徇私舞弊,干事最誠篤、公平,所以被賦予了最公平、公平的財神。

3、文財神:范蠡

范蠡長于運營,懂得理財之道,終身積金數萬,但是他又能廣散金錢協助貧窮之人,協助之人很多,世人為留念他,建廟供奉,以財神相等。

4、武財神:關羽

關羽以重義氣,講誠信廣為黑白兩道稱譽、供奉。關羽財神的說法,要從清朝時期開端,其時政治環境雜亂,從商的受輕視,財路簡單遭到外界的沖擊,由于關羽前期就被世人供奉,加上渾身正氣,忠勇著稱,商人們就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職業神及財神進行供奉。

5、武財神:趙公明

財神爺趙公明乃眾所周知之神,逢年陰歷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之人要祭祀財神爺。是諸位財神中最多信眾參拜的一位。

我國五大財神

【各類財神的來源】

財神的來源頗尷尬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以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亨通仙官,“準財神”劉海蟾。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1、趙公明——專司人世財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財神,影響最大的當推趙公明。據《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改變無窮,可以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反生意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求,便無不稱心滿意,故而民間奉其為財神。舊時年畫中,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面貌猙獰,因而人們又稱其為武財神。

民間關于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晉代年間,干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敘,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時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呈現,別離身披青、紅、白、黑、黃五色袍,各手執一物:一人執杓子和罐子、一人執皮袋和劍、一人執錘、一人執扇、一人執火壺。文帝問太史居仁:“他們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災福?”張居仁奏曰:“他們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為五鬼,在人世為五位瘟神: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主管人世瘟疫。此乃六合運行時所發生的疾病。”文帝問:“怎樣才干阻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張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來臨的疾病,無法阻止”。所以那年許多大眾死于瘟疫。是時,文帝命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

趙公明的瘟鬼性情到了《列仙全傳》中就更為具體了,僅僅他又從五方瘟鬼之一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元明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億萬數,周行于人世。劉元達領鬼兵施雜病,張伯元領鬼行瘟疫,趙公明領鬼施人世以痢疾,鐘子季(鐘士貴)施人世以瘡腫,史文業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給人世降下許多災害疾病,奪走了萬民性命,枉夭很多。

直到《封神演義》面世,趙公明才不再像舊日那樣渾身充溢邪氣、鬼氣和瘟氣。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滿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責任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趙公明開端掌管全國財富,做了財神爺。趙公明司財,能使人宜利和合,發家致富,這正契合世人求財的期望,所以民間廣泛敬祀趙公明,而他本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貌被日漸淡忘了。民間所供財神趙公明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附之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愈加強了財路茂盛的效果。

2、比干——公平無心的紂王叔

舊時財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人家各有所司。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敬祀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發。除了武財神趙公明外,還有文財神比干。民間年畫中,比干的神像為文官裝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須,手捧滿意,身著蟒袍,足登元寶。文財神的裝扮與天官類似,二者的差異便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滿面;而文財神比干的神像面貌嚴厲,臉龐清爍。

據前史記載,比干是殷紂王的叔父,是一位忠義之臣。時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失政。據封神演義載:紂王相信妲己妖言,制作酷刑,屠戮諫臣。雖有商容、比干等大臣直諫,紂王終不悔悟。鹿臺完工后,紂王相信妲己謊話,欲會晤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計,于十五日夜請軒轅墳內眾妖狐變成仙子、神仙、仙姬來鹿臺赴宴,享用皇帝九龍宴席,利誘紂王。席上,狐貍騷臭難聞。功夫淺陋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紂王叔比干看得非常逼真,宴后將此情奉告武成王黃飛虎。經查,眾妖狐都是軒轅墳內的狐貍精。比干便與黃飛虎領兵阻塞妖狐窟窿,放火將狐貍盡行燒死。比干還揀未燒焦的狐貍皮制成一件襖袍,嚴冬時獻于紂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與君前。妲己見襖袍盡是其后代皮裘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

一日,紂王正與妲己以及新納妖婦喜媚共進早餐,忽見妲己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喜媚道是妲己舊病復發,須小巧心一片煎湯救治,并計算說惟亞相比干是小巧七竅之心。紂王急向比干索其心。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隱于肺內,坐六葉兩耳之中,百惡無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心乃萬物之靈苗,四象改變之底子。吾心有傷,豈有活路!老臣雖死不息,僅僅社稷丘墟,賢達盡絕。今昏君聽新納妖婦之言,賜吾摘心之禍,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紂王怒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臺上毀君,有污臣節,如不從命,武士拿劍去取心來!”比干破口大罵妲己,望太廟大拜八拜后,接劍自剖其腹,摘心擲于地,走出五門,上馬而去。

先是姜子牙脫離朝歌時,曾去相府告別,見比干氣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難,便送比干一張神符,叮嚀在危殆時化灰沖服,可保無虞。比干入朝前至交必難,便服飲姜子牙所留符水,故在剖心后能不流血而前行。后傳說,比干因服了姜子牙靈丹妙藥并未死去,而是來到民間廣散財寶。比干生性正直忠證,公平無私,心被挖空后成

了無心之人,正是由于無心無向,就事公正,所以被后人奉為財神。其時傳說在比干蔭佑下經商的人,無偏無向,公平生意,互不欺騙,所以比干廣為世人所傳揚和敬奉。

3、范蠡——生財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財神。他是春秋戰國之際出色的政治家、思維家和謀略家,一起也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獨慮之明。后被越王勾踐拜為士大夫。越國兵敗于吳國,范蠡與越王一同去屈事吳王夫差。回國后又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總算打敗了吳國。滅吳之后,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一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疆土,不吝群臣之死,當今如愿以償,便不想歸功于臣下。所以,范蠡決然向越王辭官隱退,帶領家族侍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

范蠡父子在齊國海濱播種土地,勤勉治產不久,就堆集家產數十萬金。齊人聞其賢,請為其相。范蠡嘆氣:“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所以,它歸還了相印,將金錢盡分給了朋友和鄉鄰,只帶上最寶貴的物品,暗自脫離齊都,悄然來到陶地。范蠡以為,陶地處全國之中,為生意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為后半生的確保,自此寓居下來自稱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說切口“逃”;“朱”,一說為財主的標志,或說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說是對長輩,平輩的尊稱,或說寓己曾做為公爵)。范蠡父子靠種田、養家畜,經商又堆集了數萬家財,成為陶地的大財主,后又兩家分財于大眾,全國人都贊許陶朱公,拜其為財神。

陶朱公的運營才智向來為民間所敬仰,所以有許多運營致富術托與陶朱公名下。如《經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散;價格要訂明,切忌迷糊;費用要節省,切忌豪華;賒賬要認人,切忌濫出;貨品要面驗,切忌濫入;收支要慎重,切忌大意;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好壞要細分,切忌混雜;貨品要修整,切忌松懈;期限要約好,切忌大意;生意要當令,切忌拖誤;金錢要明慎,切忌模糊;臨事要盡責,切忌妄托;賬目要稽察,切忌懶怠;接收要謙和,切忌浮躁;立心要安靜,切忌粗糙;說話要規則,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為商家經驗之談,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見,他作為財神在民間商人心目中的才智形象。范蠡終身艱苦創業,積金數萬;長于運營,長于理財,又能廣散金錢,故稱其為文財神也..就天經地義了。

4、關羽——忠實信義為本的關公

關公即關羽,在我國是一個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職業神和財神,《民間新年神像圖像博覽會》的作者說:“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論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患者藥方,被人視為驅趕惡鬼兇神之最有力者”。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漢恒帝時,河東比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云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于地。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說到廬中置合缸內,為誦經咒九日,聞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梁平村寶池里關毅家已有嬰兒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后自名羽,字云長。據《三國演義》載,關羽因客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后奔波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全國。建安五年,曹操出動軍隊大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后曹操發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很多金銀珠寶、高官、美人來收購,但關羽一點點不為金錢功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當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規劃,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平而亡。《三國演義》后又記載:關羽罹難后,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喊:“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全部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喊‘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等世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茅塞頓開,遂皈依佛門。

關羽終身忠義勇武,堅貞不貳,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年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看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全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大約是由于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人世貪利妄義之徒

構成明顯的比照。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仰關公的忠實和信義,期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別的,人們期望商賈據守誠信進行生意,把關公奉為公平人,來保護傳統的品德次序。

5、五路神及亨通仙官——招財進寶的偏財神

文武財神是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地點的神像方位而言的。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亨通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其間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五路財神都是吉利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敬愛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這天天剛放亮,城鄉各位都可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辦迎神典禮,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號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到時,主人手持香燭,別離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后,掛起財神紙馬,點著香燭,世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到了初五清晨,人們搶先翻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明歡迎。接過財神,我們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經營,聽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路茂盛”。清代蔡云《吳覦》中有生動描繪:五日財路五日求,一年愿望一時酬。防范別處迎神早,隔夜倉促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仍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亨通仙官(五路神之一),因而,亨通仙官可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有關亨通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亨通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學徒,后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所謂“亨通”包括三重意義:一是指經商時得到的贏利;二是指吉利和命運;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崇奉他,是期望得亨通財神保佑日子幸福美滿,萬事滿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亨通仙官圖貼到門上,并配以招財童子,對聯寫道:“招財童子至”與“亨通仙官來”,隱喻財路廣進、吉利滿意。

6、劉海蟾——撒錢救助的準財神

在我國民間崇奉的很多財神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準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于此神能為人們帶來必定的財運,承當了一部分財神的責任,所以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便是其間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

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燕山(今北京),曾為遼朝進士,后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歷代神仙通鑒》中有云:一日,有自稱正陽子(呂洞賓)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凈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積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距離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劉海徹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拜呂洞賓為師,得到成仙,云游于終南山、太華山之間。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以此看來,劉海是個悟后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于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而物容顏丑惡,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效果,又受人們所崇拜。《和平御覽》引《玄中記》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其時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兇邪、助長生、主富有的吉利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出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呈現在很多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畫家也有不少這一體裁的佳作傳世。在這些著作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滿面笑容的頑童形象,其頭發疏松,額前垂發,手舞錢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作跳動狀,充溢了喜慶、吉利的財運。劉海所戲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以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首要依據。聽說,劉海用計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助了不少貧民,人們敬重他,感謝他,稱他為“活神仙”。為此,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曲,處處吟唱。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五大財神圖片和十大財神圖片大全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