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轉陽歷(陰歷轉陽歷)

陽歷和陰歷怎樣換算

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選用的核算辦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別離核算。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根底而擬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踐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方位較好地契合,依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顯著看出四季寒暖改變的狀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陰歷,我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舊歷、漢歷、古歷等,辛亥革命后改用西方太陽歷(公歷),而近現代運用的陰歷歸于陰陽合歷,也便是陰歷和陽歷的合歷。

陰歷,其核算辦法是:

以太陰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奇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置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

故均勻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按該歷全年實踐天數核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一月,積32.6回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核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一般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天在后,構成一天。

陰歷和陽歷怎樣換算?

陰歷與陽歷怎樣核算

陰歷陽歷轉化核算公式

1、陽歷日期核算陰歷日期的辦法:

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可以使用公式核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便是n值,余數27便是陰歷二十七日 2.公歷換算為陰歷

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方位是固定的,但各年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就使得回歸年天數與實踐天數不等,每年在日歷上可差一天。這樣可以將陰歷經過恣意整回歸年在現在的日歷上查到陽歷(陽歷一年適當陰歷的月數為 365.2422/29.530588=12.36827個月)。例如,可先在1995年的日歷上查得與(該年)陰歷對應的陽歷日期,這樣就找到了暫時落腳點,也便是找到了陰陽交換的要害。例如,可先以陰歷四月初一(日)為引數,在1995年日歷上查到對應的陽歷為4月30日。因為現已核算出經過的月數,將經過的月數的尾數(小數)化為日,加在4月30日上,就得到經過(1995-1070)整年數的陽歷日期,也便是開始陰歷日期對應的陽歷日期,即得到了待查的日期為4月30日加上0.64957×29.530588得到(1070年)5月19.1821840日。這樣就得到了所給比如的陰陽歷日期換算成果……”。 0.64957月的由來,

(1995-1070)×12.36827=11440.64957月

已知依澤公生于梁龍德二年(922)六月二十一日,依下表供給的2099年各月初一日的公歷月日數,可以算出龍德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公歷月日數 公元2099年陰歷各月初一日的公歷月日

(2099-922)× 12.36827=1455.45379月

余數為 0.45379月 × 29.530588日=13.4O日

因2099年五月初一日(包含該年闖二月)在公歷6月19日,加上核算所得的13日為龍德二年六月初一日的公歷月日,即該年7月2日,則該年陰歷六月二十一日為該年7月22日。

3.核算成果的修訂

實踐上上列公歷換算為陰歷常常有較大的差錯,如熙寧三年四月初一日為公歷1070年5月13日,而不是5月19日。經過我國歷法所用的于支記日法求算所用兩歷的干支,對所求成果加以修訂。

如,馬依澤公生于回歷310年3月20日,自回歷歷元起算共歷日數為: 自回歷元旦至其3月20日,共歷79日。

自回歷元年元旦至309年元旦,共歷113個閏年196個平年。又回歷歷元在公歷622年7月16日,已知該日的干支序數為50,癸丑日,減1(因自甲子起算),余49應參加下列算式中,

(309 × 354+113+79+49)÷60=1827.116667 ……

陰歷怎樣換算陽歷?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終一日叫做晦。陰歷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后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新年的大年三十并不在同一天。陰歷的根底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刻,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連續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刻,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因為12個「朔望月」只需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越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我國歷法便選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組織 但我國的陰歷和 *** 的陰歷以及韓國的陰歷核算辦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但是現在記時一般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辦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使用公式核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0+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便是n值,余數27便是陰歷二十七日。 hcsz.myzhongsou/hy/lhy/time_detail.asp

陰歷和公歷是怎樣轉化的?(怎樣算的?)

你是要口算仍是要用筆算?

告知你,這姿態算不靠譜的,底子算不出來,涉及到的轉化不是簡略的幾個公式能得出,相反,它的轉化適當雜亂。

假如有愛好編寫程序的,我可以供給轉化函數庫,調用一個函數就可以完成陰歷與公歷的互轉了。

現在我現已完美地完成了轉化,假如需求,我可以供給。

請問知道陽歷怎樣核算陰歷

1、沒有核算辦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來。因為陰歷不象陽歷那樣固定一年大月便是1、3、5、7、8、10、12等12個月,它常常會呈現潤月,而這個潤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沒有核算辦法

2、黃帝內經中的月份是陰歷三海

3、現行陽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公元。是由意大利醫師兼哲學家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變革儒略歷擬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

日期里的陰歷公歷陰歷陽歷怎樣換算?

百度一下 太雜亂了 自己研討

陰歷和陽歷轉化有什么規則啊?

沒有。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刻(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便是365.2422天)為一年,為歷法便利定為365天(稱為平年),舍去0.2骸22天,舍去的0.2422天,每4年累加為0.9688天,將近一天。因而,每四年加一天,既加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上,這一年為366天(稱為閏年,即:2月份為29天),每四百年少3.12天,也便是少三個閏年,所以逢百年時,既要被4整除也要被400整除才為閏年。也便是咱們一般所說的: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陰歷則是以月亮環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刻(即:均勻29天12小時44分)為一個月,12個月算一年,為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月年,閏月年是383天或384天。19年7個閏月年。一般狀況19年陽歷和陰歷(19被數年)能碰到一同或只差一天。

陰歷和陽歷與公歷和陰歷有什么關系,時刻上是怎樣算的?

簡略來說:陽歷是按太陽算的,地球繞太陽一圈是365天六小時,陰歷(陰歷)便是月亮了,(如:每個月十五月亮都是圓的)繞太陽一周是355天,陰歷一般比陽歷慢一個月左右,因為陰歷每年比陽歷少了約十天,所以陰歷走的快,這樣的話一年快十天,十年便是一百天了,為了到達陰陽歷平衡,所以嘛陰歷就會隔幾年呈現一個閏月,就這樣每六十年,太陽月亮地球就會回到本來的起點,干支計年稱一個“甲子”所以每隔六十年,陰歷和陽歷就又對上號了,其實萬年歷只需有六十年就夠了。

陰歷新歷怎樣核算?

你說的新歷即公歷,也稱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刻定為一年,共365天零5小時多近6小時,平年只算365天。那多出的5小時多近6小時,均勻約每隔4年加一天到2月份,所以有時公歷的2月就有29天。

而你說的陰歷即陰歷,也稱夏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刻為一個月,每月29天半。一年約為35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為陰歷一年的天數與地球年(公歷)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約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使得均勻每年的天數跟地球年(公歷)全年的天數相挨近,來調整四季。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狀況靈敏而定,如本年便是閏5月。

正因為公歷和陰歷的核算辦法不同使每年的天數不同,而每年的第一天的開始時刻也不同,所以使公歷和陰歷的月份和日期不同步,大致相差一個月左右。

因為陰歷是我國歷史上一向選用的歷法,所以我國絕大多數的當地都是以身世時的陰向來確定人的生日,這也是一種民族習氣。

但因為公歷計時精確且便利,因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選用公歷,我國也早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正式選用公歷。所以在正式的場合身世年月都是用公歷,如身份證、檔案記載、履歷表等等。

你會查萬年歷,了解了以上的狀況后就簡單懂了。再告知你一個很簡略的辦法看萬年歷,一般在上面用 *** 數字標明的是公歷的日期,在 *** 數字下面用中文數字標明的便是陰歷的日期。

如你說的1991年4月7日出世的:

1、假如這是公歷的日期,那萬年歷上對應的 *** 數字4月7日下面的中文數字二月二十三便是你陰歷的生日。

2、假如這是陰歷的日期,那萬年歷上對應的中文數字四月初七上面的 *** 數字5月20日便是你公歷的生日。

陰歷和陽歷怎樣換算

陰歷陽歷轉化:

陰歷陽歷轉化比較雜亂,一般陰歷日期大約落后陽歷日期一個月,假如要轉化可以憑借萬年向來查詢。并且世界通用的歷法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為周期,謂之太陽歷,簡稱為陽歷,全球共用,故亦稱為公歷,陽歷便是公歷。

別的,我國傳統的歷法自夏朝始,稱為夏歷,是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月亮號為太陰,故謂之太陰歷,簡稱為陰歷。因為陰歷的一年只需354天,少于太陽回歸年的365天,所以夏歷選用置閏月的辦法,使得陰歷的年份與陽歷的年份大約保持一致。所以夏歷將太陰歷合作了閏年及二十四節氣,使得太陰歷的年周期同步于太陽歷。我國夏歷其實是陰陽合歷。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陰歷轉陽歷和陰歷轉陽歷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