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8個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國8個傳統節日及習俗怎樣畫)

我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我國傳統節日和習俗介紹

1、歲除——陰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歲除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歲除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清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顏色和帶圖畫的新衣。

2、新年——陰歷正月初一

習俗:新年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塊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許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新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同看新年晚會。

3、元宵節——陰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陰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新年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我國幅員遼闊,前史悠長,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間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焰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開展中逐步增加了祭掃、郊游、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習俗,寒食節前后連綿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我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僅有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刻里,人們有必要預備滿足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連綿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上墳、郊游。

春風拂煦清明節,郊游祭祖念先人。清明上墳祭祀,懷念先人寄予哀思,有利于宏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一同回憶,促進家庭成員甚至民族的凝集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厚風趣的,除了考究禁火、上墳,還有郊游、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習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陰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陰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我國漢族公民留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步演化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陰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請求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顏色的一個節日,也是曩昔姑娘們最為注重的日子。相傳陰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院子向織女星請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請求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典禮忠誠而盛大,陳設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巧細巧、惹人喜歡。

8、中元節:陰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含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老練,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先人陳述秋成。因而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先人,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上墳,祭拜先人。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悉數鬼魂,民間遍及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當地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我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非常陳舊的習俗。賞月的習俗來歷于祭月,嚴厲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巴望聚會、康樂和夸姣,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間月餅和西瓜是肯定不能少的。

10、重陽節——陰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陰歷九月初九日,我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含出游賞秋、登高遠眺、欣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宗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一切親人都要一同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節登高遠望可到達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意圖。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含義:冬天的初步,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初步。北方區域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邊區域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氣。各個區域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陰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含義:祭祀先人和神靈,請求豐盈和吉利。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我國傳統的新年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延伸開來。在這個芳香充滿的臘月時分,品一碗暖洋洋的臘八粥,不只攝生,更涵義豐盈夸姣。

13、祭灶:陰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含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新年的初步,祭灶節在古代其位置僅次于中秋節,古時在外當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塊,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安全。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什么習俗

我國傳統節日有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歲除、臘八節、龍昂首、社日節、上巳節 、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小年。

1.新年

習俗:新春賀歲環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送舊迎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請求熟年等活動方式打開,內容豐厚多彩,熱烈喜慶,年味濃郁。我國新年前史悠長,在傳承開展中已構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焰火、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典禮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厚多彩的節日文明內在。

2.元宵節

習俗:因為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首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焰火等一系列傳統習俗活動。此外,不少當地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習俗扮演。

3.清明節

習俗:習俗豐厚,歸納起來是兩大時節傳統:一是禮敬先人,慎終追遠;二是郊游郊游、接近天然。在先人祭祀典禮中慎終追遠,在郊游郊游中享用春天趣味,文明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明的重要功用。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刻,節氣是“地利”,是樸實的天然時刻,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明的時刻挑選,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天然觀。清明節在前史開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文明內在,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上墳祭祖、郊游郊游是一同根本禮俗主題。每當清明時節,人們不管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與祭祖活動,懷念先人。清明禮俗文明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先人、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4.端午節

習俗:吃粽子:節慶飲食端午食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長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盛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歌謠。全體上說,各地公民過端午節的習俗迥然不同,而端午節吃粽,古往今來,我國各地都相同。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呈現,開端是用來祭祀先人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彩色絲線: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敘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呼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約是以五色標志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別的,或許源于古代南邊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輿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環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

5.七夕節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請求姻緣、商討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人間許多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請求自己的姻緣圓滿。七夕節發源于我國,在部分受中華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6.中秋節

習俗: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標志,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物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院子賞月。“秋”字的解說是:“莊稼老練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連續老練,為了慶祝豐盈,表達高興的心境,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古時在廣東區域,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賞月,早在魏晉初期民間便有了賞月活動,唐朝中秋賞月,玩月較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經營,游人川流不息,構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習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今后初步在全國規模盛行,至于具體的典禮,一般是到了陰歷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里或許野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后進行叩拜,請求福佑。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餅,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百口分吃,標志著團圓友善;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俗稱“小餅”和“月團”。除了這些有些當地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燃燈,猜謎,燒塔玩兔爺等。

7.重陽節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在,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當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便是人們敬老愛老、懷念雙親、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并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冬至節

習俗:許多區域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當地在冬至這天過節道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先人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一同,有的當地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當今仍有濱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區域連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習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新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以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清末明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當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補養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9.歲除

習俗:歲除首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歲除,全家人在一同吃“團圓飯”,有一家人聚會新年的滋味。守歲的習俗首要表現為歲除夜燈光通宵不滅。歲火起源于古代驅邪的需求。歲除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分。歲除,家里家外不但要清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顏色和帶圖畫的新衣。北方人習俗大致一同,新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邊各地則習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邊不同的地域有著許多不同的新年習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利如意的好征兆。

10.臘八節

習俗:臘八節首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泡臘八醋。我國喝臘八粥的前史,已有一千年。“臘八”本為釋教節日,后閱歷代演化,才逐步成為眾所周知的民間節日。傳說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而,臘八節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11.龍昂首

因為節期堆疊,南邊部分區域“二月二”既有龍昂首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區域,“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二月二龍昂首節日據傳說是上古人物的生日,應為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實在誕日狀況絕不走漏。

12.社日節

又稱土地誕(陰歷二月初二),是陳舊的我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年代的社日節期根據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化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計算,一般在陰歷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上臺的陰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當地都叫”社”,依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耕種或收成的時節,農人們都要立社祭祀,請求或酬報土地神。

1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曾經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的前史由來已久,在上古年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習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于水邊,舉辦鏟除不祥的祓除典禮。上巳節是古代舉辦“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爾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城外游春等內容。

14.寒食節

關于改火的習俗,在先秦就有了。《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這兒,宰予將農作物成長周期與改火時刻相聯系。據《后漢書》說,開端的寒食節時刻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典禮,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閱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典禮則標志著新耕耘期的初步。關于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呈現在東漢的文獻中,首要會集在山西區域。即便在寒食習俗較為盛行的唐年代,其傳達規模也不出北方。

15.中元節

是道教稱號,民間塵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釋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首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發生可追溯到上古年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利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道賀豐盈、酬報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老練,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先人陳述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明傳統節日,其文明中心是敬祖盡孝。

16.寒衣節

陰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等。我國北方區域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我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盛行于我國北方區域,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留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一同,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爸爸媽媽愛人等所關懷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新年的節日食物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盡管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只在漢初沿襲,并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后,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喝酒作》,其間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明至宋代,仍有遺存。陰歷十月初一祭祀先人,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是盛行于北方的節日,在南邊等地鮮有人知道。

17.小年

并非專指一個日子,因為各地習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首要的習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并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別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寧宮。從清朝中后期初步,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辦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而北方區域民間大眾相仿效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邊大部分區域,依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陳舊傳統。

我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有八大傳統節日,它們分別是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幾月幾日,有啥習俗?

我國傳統節日和日期如下:

新年:正月初一,即陰歷新年,是一年的初步,傳統含義上的“大年初一”;

2.元宵節(上元節):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元宵節,為每年陰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3.土地生日(龍昂首):二月初二,也叫“交際日”。交際日分為春季交際日和秋季交際日。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天,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天。

4.上巳節:三月的第三天,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在文字描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是古代在“岸上沐浴”活動中舉辦的最重要的節日。

5.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夏歷冬至后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這是節日的第一天,不抽煙,只吃冷食;

6.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又稱郊游節、郊游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氣在二月和晚春之交;

7.端午節: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8.七夕:七月初七,又稱乞巧、七巧、雙七、甜日、周日、藍夜、女兒節或七姐妹生日。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來歷于人們對天然現象的崇拜;

9.七月半(中秋節):七月十四日/十五日,即七月半祭祖的節日,又稱石鼓、鬼節、拉客孤節、當地官節。節日習俗首要有祭祖、放河燈、祭拜亡魂、燒紙錠等。

10.中秋節:8月15日,又稱陰歷大年初一、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漢字文明圈許多民族和國家盛行的傳統文明節日;

11.重陽節:九月初九,《易經》界說“九”為陽數,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稱“重陽節”;

12.寒衣節: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亡靈節。人們稱它為鬼頭節,這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據說它起源于周朝。

13.陰歷新年:10月15日,為陰歷正月十五,又稱“大年初一”、“陰歷新年”。它是我國傳統民間節日之一;

14.冬至節:公歷12月22日左右,俗稱“冬至”、“長節”或“亞歲”。冬至既有天然內在,也有人文內在。它不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一同的傳統節日。

15.臘八節: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是臘月初八。古人有祭祀先人和神靈(包含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并請求豐盈的傳統。

16.烹飪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我國習俗中前史悠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陰歷新年、謝節、灶王爺節;

17.陰歷歲除:陰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是一年完畢的最終一個晚上。一年完畢的最終一天叫做“歲末除”,意思是舊的一年到此完畢,被新的一年替代。

傳統節日的構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前史文明長時間堆集和凝集的進程。我國古代傳統節日的構成與原始崇奉、祭祀文明、地理現象、歷法等人文和天然文明內容有關,包括哲學、人文、前史、地理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入而豐厚的文明內在。

擴展信息:

我國傳統節日的開展;

我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悠長前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公民豐厚的社會文明生活,也沉淀了深沉的我國前史文明內在;

2.大部分節日習俗在古代就現已呈現,但習俗的豐厚和遍及閱歷了綿長的開展進程。節日來歷于人文和天然文明,最早的習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祭祀文明有關;

3.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活動的載體,如廟會、元宵節、舞獅、陰歷、龍舟競渡、祭神、祭祖等。

4.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在古代構成的。先秦時期,因為南北習俗不同,南邊和北方的習俗沒有交融遍及,許多古代節日和習俗活動在華夏文獻中鮮有記載。

5.漢朝是我國統一后的第一個大開展時期。南北經濟文明的溝通使習俗習氣彼此交融,為節日習俗的傳達和遍及供給了杰出的社會條件。

6.該節日開展到唐代,現已從開端的嚴厲祭祀的氣氛轉變為文娛禮儀。爾后,節日變得豐厚多彩,許多體育和文娛活動呈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髦。這些習俗持續開展,并長時間存在;

7.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撒播至今。

來歷:搜狗百科-我國傳統節日

有哪些我國傳統節日和習俗?

1、新年,即陰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含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新年、過大年。新年前史悠長,由上古年代歲首祈年祭祀演化而來。

2、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元夕、上元節,為每年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正月是陰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龍昂首(陰歷二月初二),又稱春耕節、耕耘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二月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昂首”。

4、社日節,又稱土地誕(陰歷二月初二),是陳舊的我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年代的社日節期根據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化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計算,一般在陰歷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上臺的陰歷八月。

5、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這一日,禁焰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寒食節是源傳于我國北方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焰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開展中逐步增加了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習俗。

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有哪些

1、新年:家家戶戶闔家相聚,一同吃年夜飯,稱“團年”,一同守歲,敘舊話新,相互恭喜鼓舞。各地還有相互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展等習俗。

2、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元宵之夜,街頭巷尾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有禁火寒食、祭祖上墳、郊游郊游等習俗。

4、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各地舉辦龍舟大賽。一同,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院子、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鏟除腐、滅菌防病。

5、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當地還有舞草龍、砌浮屠等活動。

百節年為首,新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佳節。遭到中華文明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區域也有道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區域把我國新年定為全體或許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新年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新年習俗經國務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我國8個傳統節日及習俗和我國8個傳統節日及習俗怎樣畫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