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烏寺

查烏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亦稱“扎果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地區,坐落于縣駐扎地往西、新巴鄉吞瑪村北邊的沖積扇臺地上,距縣里約8千米。其南一千米處為隆子河,寺院南端相鄰通向縣的道路,海拔高度3910米。查烏寺是隆子地域有悠久的歷史的一座寺院。早在“前弘期”間就會有一位來源于印尼的佛家弟子拉瓦布在這里修習,并建了曲俄康;西藏自治區“后弘期”時,該寺變成噶當派和希解派的宏化之處。由噶當派得道高僧博多瓦(1031~1105)的徒弟涅·扎果瓦建立,世稱“涅·查烏寺”或“涅·扎果寺”。以后另一得道高僧約·瓊巴爾亦曾在這里住錫;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階段(17世紀初),查烏寺在錯那巴活佛主持人下改宗格魯派。自此,錯那巴轉世活佛曲覺巴又在該寺原工程建筑經營規模上在建了祖布拉康、貢康、卻熱等,從而產生新的工程建筑布局。曲覺巴以后還依次有五代活佛承傳轉世投胎(即更堆嘉措、扎哇·崔真扎西、坎欽多扎、崔真塔欽、阿旺堅贊)串聯產生三支轉世投胎系統軟件(即阿旺堅贊、格桑阿旺扎巴等),各代活佛都主持人過對寺院的檢修和改建,并產生了該寺末期后半段的工程建筑遺址。最終一代活佛名叫強白·丹白卓麥,于1989年圓寂。查烏寺在格魯派階段其經營規模更為宏盛,僧人達五彩繽紛數千人,所轄措麥鄉的亥定寺、茶水鄉的帕定寺、新巴鄉的仁堅林寺和縣地區的烏堅林寺。1961年前有僧人130人,文G時寺內工程建筑遭受毀壞,珍貴文物多已流失不存。二十世紀90年代后,政府部門注資對查烏寺開展檢修復建。

查烏寺工程建筑呈東面展布,占地6000平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40米)。古建筑群東、西、南三面皆臨陡坎,東、西方國家向建一寺門(已毀);原工程建筑中除祖布拉康仍儲存迄今,其他已是廢區。該寺工程建筑遺址可分成早、中、晚三個階段。

早中后期工程建筑關鍵有曲俄康和拉哇布修習處。曲俄康坐落于古建筑群中間南端,是一座墻面為夯土的小圣殿,總面積僅有20平米(已經塌陷)。曲俄康以上(北端)為拉哇布修習處,由2個當然山洞(一大一小)構成,窟窿凈寬兩米、高一米,外寬內狹;小孔深、寬各為1.5米。中后期工程建筑坐落于古建筑群的最西端,系夯土墻體工程建筑,總面積40平米,墻面殘高2~4米。土內多砂礫,現僅剩殘垣。

末期工程建筑關鍵有靈塔群、稽康、祖布拉康、卻熱(講經處)、貢康(護法神殿)、扎廈(僧舍)等,分成前、后每段工程建筑。前端工程建筑有靈塔、初期祖布拉康、貢康等。靈塔坐落于最西端北端,有拉哇布靈塔和約·瓊巴爾靈塔。拉哇布靈塔:塔巴爾靈塔。拉哇布靈塔:塔基為正方形,塔瓶環形,高5米,內供有拉哇布的舍利子;約·瓊巴爾靈塔與拉哇布靈塔型制豐同,內供約·瓊巴爾活舍利子。二座靈塔之側也有用塊石壘砌而成的“小吃寶塔面板”3座,亦稱“龍塔”,底座環形,上承正方形塔機,呈物品方位排序,殘高2~3米。祖布拉康總面積約80平米,貢康總面積約50平米,均已塌陷,殘垣高2~4米。后段工程建筑有塔院、中后期祖布拉康、貢康、卻熱等。塔院坐落于古建筑群大西北隅,由石砌院墻以及內七座靈塔構成,在其中4座靈塔已塌陷,僅見塊石壘砌的遺痕;正中間2座猶存塔基,高約4米。中后期祖布拉康坐落于東端,為雙層石砌墻面工程建筑,最底層有杜康正殿、佛殿等,頂層有接待處及附設工程建筑。杜康正殿坐東朝西,前有門廳,后接佛殿,上下為配殿。廊有柱4根,總面積37.8平方米(凈寬5.4米,面闊7米);南、北兩邊為廊屋,總面積約10平方米,北端廊房間內有木梯通向頂層。門廳東接正殿,正殿總面積349.6平米(面闊7間19米,凈寬7間18.4米),有柱36根,圓柱體正方形,柱距2.2×2.4米,呈網格圖狀平面圖遍布,中央4柱直頂頂層,高10米,組成管理中心9間為露臺式,其頂端為亮棚可自然通風光照。

杜康正殿墻壁畫東壁從北到南繪有第一至十世達賴喇嘛(即:根敦珠巴、根敦嘉措、索南嘉措、云丹嘉措、阿旺·羅桑嘉措、倉央嘉措、格桑嘉措、強白嘉措、隆多嘉措、楚臣嘉措)畫像及紅師八如來佛祖;西壁由北至南繪有諸神常醒、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乳白色依怙神等密宗諸護法神像及無量光佛垂直居中的八大菩薩像;北壁從西向東繪有釋迦牟尼傳略十二及釋迦佛垂直居中的十六十八羅漢;南壁北環路先后繪有格魯派知名得道高僧活佛的道次承傳,西段則為包含該寺創寺活佛以內的高僧大德及蓮花生大師。除此之外,正殿門廓及露臺亮棚三面內壁亦繪有墻壁畫,內容為度母像、蓮花生大師及宗喀巴師生三尊像等。門廓東壁繪有四大天王,北壁繪有輪回圖,南壁記有該寺寺志。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