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真寺,在噶舉派階段是雅隆地域的一座關鍵寺廟,興建于13世紀后半葉至14世紀初。噶瑪噶舉派第四世活佛乳必多杰(1340~1383)曾任過該寺方丈。17世紀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階段,改宗格魯派。由吉·尊丹益西任寺廟堪布,那時候有僧人60~70人,與拉薩市三大寺(指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維持著緊密的關聯,屬極盛時期。吉·尊丹益西人死之后,該寺日趨沒落。約在十九世紀中后期,該寺方丈由來源于康·密亞地區(今昌都地區)的格桑達吉出任,之后有格桑群培、阿旺羅桑卻吉堅贊活佛轉世承傳,后歸拉加里法王(西藏歷史上單獨的地方割據陣營,其祖先為葉蕃皇室后代鄂松的直系)統轄,變成拉加里王管轄九座寺廟中最終一座歸降法王的寺廟。
朗真寺全名“朗真曲德寺”,坐落于山南地區曲松縣下江鄉。杜康正殿坐落于寺院古建筑群東部地區,坐東朝西,建吉·尊丹益西活佛時期,后經數次修繕。正殿為二層坡屋頂式工程建筑,最底層包含門廳、正殿(聚會堂)、佛殿等。門廓坐落于正殿側面,有柱2根,立桿為八面菱形圓柱體,往上錄取分數線;面闊9米、時深兩米,總面積為18平米。聚會堂總面積約327平米(長17.4米,寬13.6米),面闊7間凈寬7間(都有柱6根),正殿有柱30根,為正方形圓柱體,往上錄取分數線,平面圖呈網格圖狀排序,柱距2×2.4米,中央2柱直通二層,高側天窗,正殿遍繪墻壁畫:北壁東端繪有馬頭明王、諸神常醒等4尊密宗護法神像,西端繪有該寺護法神剛尊巴、多吉杰布及恰哪么多杰的化身為像等;東壁中區繪有以釋迦牟尼主導尊的坐像,周邊繪有八大十八羅漢,兩邊則各自繪有四臂護法神像;南壁繪有無量壽佛及宗喀巴轉世投胎承傳系統軟件的得道高僧活佛畫像;西壁中區為環侍主尊釋迦牟尼的八大十八羅漢,兩邊各自繪有班丹烈希護法神及轉世輪回圖等。聚會堂全景天窗的南、北內壁繪有兩張墻壁畫,總面積3平米,其北壁正中間繪有第五世達賴像,右邊為格魯派各代得道高僧,左邊繪有一身著蒙古族官縣的人像圖片,似為固始汗,其左上角繪有白度母像;南壁主譽為無量光佛,其側為“西方凈土變”:勾畫出西方國家極樂世界重樓疊軒、水面凈蓮的情景,另一側繪有格魯派各代得道高僧,屬近現代著作。護法神殿(貢康)拉于正殿西北側,為一層坡屋頂式工程建筑。分類別、外二間:外間6柱,總面積30平米,四壁以黑色底圖繪制各種各樣依怙佛像,用紅、淡黃色線框勾繪品牌形象;內間2柱,總面積10平方米,從置有各種宗教信仰服飾及面罩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