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憑借禮佛來表達咱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敬重與感恩,并反省自我、悔過曩昔所造的業障,不光有助于咱們品格的提高,也能讓咱們的身心安靖。所以,怎么禮佛是咱們這些佛教徒首先要學習! 禮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垂頭折腰,心悅誠服,兩肘兩膝以及腦門著地,完結頭面觸摸佛足的最高還禮,故又稱為頂禮。 折腰垂頭表謙善,由于咱們的福德才智缺少所以請求佛菩薩慈善賞賜,而當咱們心悅誠服,觸摸到大地時,則感恩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涵容全部。
在銖積寸累的忠誠禮佛行程中你會深深領會: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走運,革除災禍,求佛接引得度,禮謝恩德。 2、恭還禮拜:對三寶恭順,或為了感恩、敬重,這種禮拜是從心里誠懇誠懇的自發發生的。 3、悔過禮拜:也便是為悔過而禮拜。能做悔過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善,或正在學習謙善的人,因而,悔過禮拜能夠提高咱們的品格,改動咱們的氣質,使咱們變得誠篤、溫文、謙善。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 (1)開始僅僅墨守成規的在學習師傅所授的禮拜,僅僅是過程罷了,體會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也便是只知道自己在拜; (2)再后來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會自己在拜,而是無須考慮自己就在拜咯; (3)最終既沒有考慮,沒有體會,但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拜,不會介懷這個人是誰,只知道有個:"人"在拜。要到如此境地何其難!修修修修修...
咱們在寺院禮佛,有必要留意以下幾點:
1、禮佛不用立于中心,唯須虔還禮拜即可。咱們應該知道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需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只需出于誠懇心、恭順心,什么方位皆可。 2、不管佛殿內供有多少佛,一般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按己愿而行,若遇殿內群眾已集合時,只許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行個人禮拜,避免影響群眾的次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時,應當要作到:動作緩慢,輕松,柔軟,清楚,天然。 4、拜佛時有必要心里恭順三寶。 第一拜念(天上天下無如佛) 第二拜念(無上甚深微妙法) 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 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朗讀,則視個人修持而異,并無定規。 5、拜佛時,不行移動雙腳的方位,避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于腳上,不行翹起,如此才符合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順,則能感應道交。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經行而過。 7、若有落發師傅正在禮佛,不得與師傅們并行,當坐落諸師之后。 8、禮佛時,不行看似恭順,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聲譽,詐現威儀。禮佛時只需動作而沒有用心、缺少慚愧心,有何用?
拜佛的動作說明: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間隔約八寸,目光凝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緩緩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墊的中心(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后,左掌跟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心左方超越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心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腦門平貼于地上。 4、兩把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翻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上,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是以“腦門”觸摸地上,并非“頭頂”去著地。 5、動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翻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上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撐起,直腰起立,兩手合掌立直. 如此三禮畢,合掌折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并,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為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此為問訊,即完結了禮佛所需之形相過程!禮佛當以心相合一,乃真實意!
《金剛經》云:“不住色施舍,不住聲香味觸法施舍。”咱們在日常日子中,只需心存慈善,處處能夠協助他人,謀福群眾。以“不求任何報答”的發心便是“無相施舍”,就能夠與金剛般若相符合,積德行善亦是無量無邊。
更多概況長按增加老友,隨時都會有但是名加持的哦!會有更多的優惠!!!驚天哦!!!
九月九月!!!阿贊曼師傅法駕濟南!!!
跑廟正在進行中!!!
更多概況長按增加老友咨詢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