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莊法師:釋教的出坡是什么意思?

  出坡又稱普請、普坡勞動,指禪林中從事作務勞役時,遍及邀約群眾,上下合力進行勞動的規制。此制在唐代即行于各地,內容包含:搬柴運水、清掃環境、摘花采茶、農作收成、工程修建、曬諸藏經及各種勞動身體的作業等,皆為普請的事項。

  出坡時,上至和尚,下至各寮行單,除公事外,一概皆到坡場,充沛體現出僧團集體創作、自力更生、民主相等的精力。

  出坡在釋教也是一種修行、一門功課,從出坡中能夠了解作業的崇高,服務的巨大,領會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曩昔許多古德高僧都是從出坡作務中成果的,比如六祖惠能,便是從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遠禪師在汝州葉縣廣教院為飯頭僧,受種種摧殘而悟道。

  百丈懷海禪師在《森林清規》“普請之法”中說:列隊前往出坡地址,往復途中,不得閑語嬉笑、懶散游逛、竊竊私語,有必要同去同回,不得私自溜走,于坡場作務皆應勤勞驍勇。可見出坡不同于塵俗的勞動,出坡乃禪宗發起的多種“悟道”辦法中,極為共同的一種修行。

  今之出坡已由全寺群眾擴及信徒義工,溫順內容也跟著年代變遷而多樣化,比如雜志出刊時套雜志,舉辦活動時安置會場、行堂典座、茶水服務、引導入座等,甚至春節前清洗佛像、清掃寺院環境等,都需求尋求很多信徒參加出坡,以便讓僧眾有更多的時刻投入社會弘化作業。

  信徒參加出坡,不僅是護持道場的體現,也能夠從作業中廣結善緣、開發才智、累積經歷、學習生長,是增加福慧的最好修行。佛世時須達長者不光貢獻祇園精舍,請佛陀駐錫教化,而且每天都要到精舍灑掃塔寺,保護精舍的潔凈,他這種以寺為家的精力,正是釋教徒護持道場的最佳模范。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