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鼓 (梵唄贊誦的法器)
大鼓(梵名dundubhi)樂器名。沖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圓筒上張皮,以供沖擊的樂器。在釋教古來被做為擊打集眾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說:“六大國都諸苾宣等,咸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分。佛言:應打犍稚。雖打犍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
此外,鼓也用來做為警示之用。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瞿薩旦那國>中說:“以此大鼓,懸城東南,若有寇至,鼓先聲震,河水遂流,至今運用。”中亞地區也將大鼓列為首要樂器之一,二十世紀考古學家在克孜爾(KizilPiaunhohle)窟中的佛陀降魔圖巖畫,即描繪一魔軍身大鼓,從后方擊之迫佛的情形。
我國古代亦將在鼓用于典禮、舞樂與軍陣中。唐代以降,禪林遍及運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有“法鼓”、“茶鼓”、“齋鼓”、“更鼓”、“浴鼓”等多種。其間,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時擊之。上堂時擊三通,小參時擊一通,普說時擊五下,入室時擊三下,皆當緩擊。茶鼓是在祖忌獻茶湯時,長擊一通,由侍司主之。齋鼓懸于庫司之前,于齋時擊三通。更鼓是由庫司主之,遲早平擊三通,其馀隨更次擊之。浴鼓是在浴時擊四通,由知浴主之。
鼓的資料,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制品。一直到現代,則多已改用木材和牛、馬、豬皮等制作。用金屬制作的叫“鉦鼓”,用石料制作的叫“石鼓”,獸皮制成的稱為“皮鼓”。
近世梵宇中所用的鼓,其狀多為矮桶式,大型鼓八成懸掛在鼓樓中,或大雄寶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則配以吊鐘,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唸之用。手鼓則于離位跋涉時執持敲用。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