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

  經幢 (莊重道場的佛具)

  指刻有經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叫石幢。有二層、三層、四層、六層之分。方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間,以八角形為最多。幢身立于三層基壇之上,隔以蓮華座、天蓋等,基層柱身刻經文,上層柱身鐫題額或愿文。基壇及天蓋,各有天人、獅子、羅漢等雕琢。

  一般最常見之經幢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多,其次為《白傘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吉利大興全部順陀羅尼》、《金剛經》、《般若心經》、《彌勒上生經》、《爸爸媽媽恩重經》等。

  經幢的由來,依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說: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甚至安頓窣堵波中……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見,或與幢附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塵落在身上、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陰間、畜生、閻羅王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此等眾生為全部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國于中唐今后開端盛行此種崇奉,而有為曩昔、現在、未來三世眾生之利益供養,而在梵宇大殿的前庭等處造立經幢。依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所記載,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八四O年),圓仁過思陽嶺時,曾見尊勝陀羅尼經幢,幢上篆有佛頂陀羅尼及其序。由此可見,經幢之制作始于佛陀波利傳譯《尊勝陀羅尼經》之后。此制作經幢之風習,于宋、遼年代更見盛行,但這以后即漸闌珊。

  今天思陽嶺上存之陀羅尼幢,乃后世所造立,上有宋·天圣四年(公元一O二六年)之銘文。又,河南省鄭州開元寺亦有尊勝陀羅尼經幢,八角二層,立於基壇之上,基層柱身刻陀羅尼,上層柱身刻佛龕,龕側有銘,依銘文所記,可知此經幢系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八八五年)六月十日所造立,后唐明宗天成五年(公元九三O年)五月重建。此外,浙江省杭州靈隱寺、下天竺寺、梵天寺及河北省順德府開元寺、封崇寺、趙州栢林寺、正定龍興寺等處,亦有經幢。

  又,四川五代、兩宋的石窟中亦有陀羅尼經幢,但此時期的經幢多與各種密宗體裁成組呈現。如大足北山二八一窟中,龕內經幢為八面柱形,幢頂雕一八角亭閣,龕下每面刻一坐佛,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造型細巧精美,并與多種密宗像同處一龕。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