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的具體介紹以及含義

  佛珠閑談

  佛珠是釋教徒用以朗讀記數的隨身法具,因為在僧俗間的廣泛運用,了解佛珠的來源和意義,會對佛珠生起尊重心,故撰此文以饗讀者。

  一、古印遺風——佛珠的來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必定數意圖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含四種意義:

 ?。ㄒ唬﹑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鬘”。

 ?。ㄈ﹋apa-ma^la^,音譯“渣巴摩羅”,意譯作“朗讀鬘”。

 ?。ㄋ模゛ks!a-su^tra,音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來源,一般來講是因為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氣,沿用至后世,遂逐步演化成為佛珠。

  在釋教經典中,關于佛珠的來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云: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誠意無渙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逐步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溫順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天然,常安泰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畢業,始名背存亡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欣,遙向世尊頭面禮佛云: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1]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后,便開端用木槵子來制作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釋教傍邊佛珠開端的來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盡管現已成為釋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但若溯其根源,佛珠并非釋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子,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于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姓名現已失佚了。但咱們有理由信任,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定會有帶著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釋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積德行善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凈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積德行善經》等許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端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遍及撒播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

  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2]

  《續高僧傳·道綽傳》載:

  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3]

  從現存的什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就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鑒》一書,其間制作的唐代高僧像,運用佛珠者舉目皆是。能夠肯定地說,唐代今后,國人運用佛珠現已是適當遍及了。

  二、名字繁多——佛珠的品種

  佛珠的品種許多,若就其運用方面來講,一般可分為三品種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許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來記載朗讀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

  若善男人、善女性,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別人……若欲愿生諸佛凈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4]

  這就闡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束縛身心、協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添加才智,利己護人,一起還會取得無量的積德行善。

  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遍及,多以寶貴原料或色彩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并非崇奉釋教的男女,皆以佩戴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但凡這些敬愛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

  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朗讀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積德行善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5]

  掛珠,多選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寶貴資料制成,子珠的色澤有必要勻凈,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改變不大、溫潤細膩、光亮晶亮的好資料制作。一起,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行有大的差錯。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織造精巧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掛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分,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必定的平衡效果,然后確保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嚴肅。一般來講,掛珠的佩戴要考慮必定的季節性,如夏日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快貼身的感覺;在冬天里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掛珠為好。

  此外,尚有一類掛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就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一般掛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款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搪瓷裹著、被稱作“背云”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拷貝朝珠款式來充任掛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款式的掛珠時,應當同心協力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將后背的“背云”緊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邊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行亂掛一氣,有悖禮儀。

  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品種,下面介紹一下佛珠各部位的稱號。一串規范的佛珠應該包含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一般只需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意圖子珠歸結于一處,一起還能夠起到銜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效果。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選用凸透鏡的原理,能夠明晰地調查到里面的佛像,愈加使人感遭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重。

  隔珠,又稱作“距離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均勻分離隔。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選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好像算盤相同,選用十進位,用來核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釋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便利、愿、力、智。[6]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結尾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蛟S飾物,也能夠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代替,意圖是為了避免弟子珠的滑落。

  三、意蘊深遠——佛珠的數目(附佛珠圖片)

  每串佛珠都由必定數意圖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表征不同的意義,茲列表如下:

  從上面的表格能夠看出,佛珠子珠數目在經典中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是因為具有不同的意義,下面就依據遍及撒播的說法,將其不同的意義略述如下:

  (一)一百零八顆

  是最為常見的數目,為了表明求證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然后使身心能到達一種幽靜的狀況。百八煩惱的內容,有多種不同的說法,總的來說,六根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種,計三十六種,再配以曩昔、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如經中所言:

  諸菩薩問: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己生心滅中有陰有集,不知為癡,轉入意地亦如是,識亦如是,是為意三。見好色、中色、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有陰有集,溫順觸亦如是。彼經但列六根各六,雖無三世之語,而結云百八,故知是約片刻而為三世也。既以心認識三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別聞名識。意三既爾,故使所依五根亦爾。三世三個三十六故,故有百八。[7]

  (二)一千零八十顆

  按露臺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故一千零八十數目表明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組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明整個迷與悟的國際,即:1、陰間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世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顆

  表明菩薩修行進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間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決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護法心,7、迴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8]

  十?。?/p>

  1、初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便利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9]

  十行:

  1、歡欣行,2、饒益行,3、無瞋恨行,4、無盡行,5、離癡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實在施。[10]

  十迴向:

  1、救助全部眾生離眾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全部佛迴向,4、至全部處迴向,5、無盡積德行善藏迴向,6、隨順持平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全部眾生迴向,8、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擺脫迴向,10、法界無量迴向。[11]

  十地:

  1、歡欣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名勝,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云地。[12]

  四善根:

  指見道曾經,觀四諦及修行十六行相以到達無漏圣位的四種修行階位,包含:1、暖位,2、頂位,3、忍位,4、世榜首法位。[13]

  (四)四十二顆

  表明菩薩修行進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等覺:又作等正覺,即指在內容上與佛持平,而實踐修行上比佛略遜一籌者。如欲具體了解,請參閱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14]

  妙覺:指覺行滿意之終究佛果,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位。[15]

  (五)三十六顆

  無切當的意義,一般皆以為是為了便于帶著,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間包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六)二十七顆

  表明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與第四阿羅漢果的“九無學”。

  十八有學: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5、身證,6、家家,7、一間(一種),8、預流向,9、預流果,10、一來向,11、一來果,12、不還向,13、不還果,14、中般涅槃,15、生般涅槃,16、有行般涅槃,17、無行般涅槃,18、上流色終究。[16]

  九無學: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進相,6、不壞相,7、不退相,8、慧擺脫相,9、俱擺脫相。[17]

  (七)二十一顆

  表明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到達最終究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視野,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認識。[18]

  (九)十四顆

  表明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全部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取得十四種無畏的積德行善。十四無畏:

  1、使眾生返照自性,取得擺脫;

  2、使眾生旋轉知見,茍遇火難,火不能燒;

  3、使眾生旋轉觀聽,雖遇洪流所漂,水不能溺;

  4、使眾生入于羅剎鬼國,鬼自滅惡;

  5、使眾生六根消復,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

  6、菩薩明照十方,使眾生不受藥叉、諸幽冥所害;

  7、使眾生不受虛妄聲塵捆綁束縛;

  8、使眾生行于險途如行坦道,遇賊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全部昏鈍無好心之人遠離癡闇;

  12、使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眾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滿坑滿谷無異。[19]

  四、奇光異彩——佛珠的資料

  用來制作佛珠的資料,能夠說是不乏其人,不管是礦藏仍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傍邊有記載、可用來制作佛珠的資料,卻是十分有限的,最多也不過十余種,實在無法與如今很多冗雜的品類比較了。下面將佛經中所舉的佛珠資料加以列表闡明。

  在釋教中,以“七寶”所制成的佛珠最為殊勝顯貴。七寶的名字,諸經中說法各有不同,《般若經》說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七種。佛珠的資料除了上述的“釋教七寶”以外,可用五大類別加以區分:

  (一)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了。其實,菩提子并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于雪山鄰近、姓名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健壯,圓而色白,有堅殼,如搪瓷質。因多用念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露臺山有之,稱為露臺菩提。[20]

  而如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醒悟”的意義。《大唐西域記》云: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21]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資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間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露臺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路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帶著一串菩提佛珠,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斗鹫f比賽數珠積德行善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22]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因而一般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崇奉釋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色彩艷麗、質地晶亮、光澤絢爛、堅固耐久,而又存世稀疏,故較為寶貴。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品種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許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寶貴寶石,因這些寶石收買寶貴,故用這些寶石來制作佛珠,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云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于虛云老和尚托付寬航法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紀念的記載。

  玉石,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包含許多種用于工藝美術雕琢的礦藏和巖石。比如大理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硯石等均屬此領域。而狹義上講,玉石僅指硬玉(以緬甸優質翡翠為代表)和軟玉(以優質和田玉為代表)二種。因為千百年來,玉石標志吉利,傳說能夠避邪、禳災和帶來走運,以及遭到“正人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選用玉石制作的佛珠,也就越發遭到人們的喜歡了。

  (三)果實(核)類

  果實(核)類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份額。人們隨意就能夠列舉出不少品種,桃核雕琢、核桃雕琢、橄欖核雕琢、皤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五眼六通等,幾乎不乏其人。這其間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栽培。據傳桃木能夠驅鬼,桃?;蛟S禳惡,桃符能夠辟邪,而桃核堅固,能夠用來雕琢成具有深刻意義的各類佛珠。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固如石,是制作佛珠的極佳資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成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健壯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訓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釋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制作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導,無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種成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制作佛珠。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老公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趙棻在《濾月軒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記載:“乾隆年間,戶部侍郎趙秉沖,精選一串椰子數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制作佛珠在清初已很遍及,稀有百年的前史了。

  (四)竹木類

  竹和木都能夠用來制作佛珠。竹是一種多年成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閱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節操而不行奪”之正人。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這些都是用來制作佛珠的好資料。

  至于木的品種,能夠說是不行勝數。用來制作佛珠的一般原料,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后凋,比方堅貞、壽考;桂椒濃郁,表明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必定的意義。但是,比較寶貴的木制佛珠,則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寶貴資料。

  檀香木,又叫旃檀,能作香料燃燒,亦可入藥。如《全部經音義》中注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藥,故名與樂。[23]

  時至今日,用來制作佛珠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路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濃郁的香氣,被列為釋教五香(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為人們所寵愛。

  (五)其它品種

  這一項的包括面十分廣泛。能夠說,除了上述的瑰寶類、菩提類、寶玉石類、果實(核)類、竹木類之外,皆應歸于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因為律制所限,一貫被漢傳釋教所排擠,卻深受藏傳釋教的喜歡,藏傳釋教溫順還有用人頭骨來制作佛珠的,佩戴或持用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存亡的原本。一起,還會使人感遭到一些奧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資料做成的佛珠,這些形態萬千的佛珠,也相同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五、加功用行——佛珠的持用辦法

  佛珠是弘法最為便利的法器,所以向來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經典傍邊特別強調,持用不同資料的佛珠,其朗讀的積德行善利益,也有勝劣的差異。如《佛說比賽數珠積德行善經》中,佛告群眾言:

  汝等善聽,我今講演受持數珠校量積德行善獲益不同。若有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別人,速求諸法得成驗者,其數珠法應有如是,須當受持: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凈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盧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萬倍;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行管用,難可校量。[24]

  此外,在《攝實在經·樹立道場發愿品》卷下、《看護經》、《瑜伽念珠經》中,均以菩提子珠的積德行善最為殊勝。那么人們不由要問: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積德行善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數珠積德行善經》里面,文殊菩薩為群眾敘述了佛陀往昔因地傍邊的一段故事,以釋群疑:

  以何緣由我今偏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曼殊室利菩薩言:乃往曩昔有佛出生,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邪見壞心,誣蔑三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今既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其實圣,樹應有感。行將亡子臥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圣,我子應蘇。以經七日,誦念佛名,子乃重蘇。外道歡欣贊言: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時諸外道聞此事已,舍邪歸正,發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行思議。以此緣由,世人皆號為延命樹。其菩提樹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樹,二名延命樹。[25]

  不管怎樣說,挑選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朗讀經文、咒語或佛菩薩的圣號,能夠驅除煩惱,消除報障,添加才智,利己護人,關于協助咱們修行實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講過,佛珠可分為三個品種,即持珠、佩珠、掛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選用持珠。持珠的姿態,亦可分為二種,單手持珠與雙手持。單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經行的時分;而雙手持珠則是打坐時常常選用的姿態。其辦法是將佛珠置于兩手之間,呈穿插狀,把母珠放在一側,掐捻一周,回至原處即可。其實,依據《佛像圖鑒》一書記載,向來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態皆無定法,左手、右手、單手、雙手、進步、垂下、平胸、齊膝,各種動作都有,但求其“便利”罷了,所以咱們也就不用強求特定的持珠辦法了。

  在持珠的進程中,常常有人會遇到要不要跨過“佛頭”(母珠)這類問題。因為在經典中曾有:

  珠表菩薩之勝果,于中心絕為斷漏。

  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

  慎莫驀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積德行善。[26]

  經有記載,故而才有此一說。假設朗讀者,純以佛珠作為記數的東西,則不用把母珠和隔珠核算在內,朗讀時悄悄捻過就是。如是朗讀的人,除了把佛珠當作精進、記數的東西外,還期望藉著它來體悟更多佛理的話,當手捏到隔珠的時分,可用“佛、法、僧”三寶,或“戒、定、慧”三學來觀想,當手掐到母珠的時分,也相同能夠觀想佛的相好光亮,一起再逆時針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處理此類問題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朗讀記數的效果以外,還能夠掛在頸部充任掛珠,或環繞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效果,這些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

  二手持珠當心上,靜慮離念心專心,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果理事法。

  設安頂髻或掛身,或安頸上及安臂,

  所說言辭成朗讀,以此朗讀凈三業。

  由安頂髻凈無間,由帶頸上凈四重,

  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凈。

  若修真言陀羅尼,念比如來菩薩名,

  當獲無量勝積德行善,所求勝愿皆成果。[27]

  再者,密教中因為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修法之不同,關于佛珠也有著特別的要求,與平常常用的佛珠比較,是有所不同的。據《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用蓮花子珠,金剛部用嚕椰羅叉子珠。”又據《看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花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輯要》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壞法及長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全部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別的,密教的經典對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具體規則。從五部而言,《攝實在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寶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蓮花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與其他四指合捻之。從三部而言,《蘇悉地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其他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節以掐之;蓮花部以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他三指而掐之;金剛部以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他三指而掐之。

  結束語

  佛珠本是作為僧眾道具呈現并被保存至今的,如《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便是增加善法之具。”[28]但是跟著年湮代遠、律制久蕪,許多道具現已名實俱廢了,如齒木、濾水囊等即屬此例。而佛珠不光未被廢置,反而愈加承順人間,能夠說早已成為那些“與佛有緣”眾生“有善根”的表征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幾十種法具中,挑選了“佛珠”一項加以具體介紹。

  這篇文章關于佛珠的品種、數目、資料等,就自己所知進行了具體的介紹,意圖是為了讓大家能夠了知這許多的“相狀”。《金剛經》說:“凡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闡明眾生修行,不管誦經、念佛、拜佛,都不要“執相”,而佛珠也是作為“相”之一種而存在的。所以當咱們在運用佛珠時,不要過份地計較它的結構、顆數和資料才好。只需咱們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能夠早證菩提、成果涅槃了。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