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服裝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糞掃衣、金縷衣、縵衣)
‘袈裟’是梵語,這兩個字本來是‘kas!a^ya’,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能夠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辦法,有必要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后縫合起來;所以又能夠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又據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點撥,模仿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人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意義的。榜首:印虔地址處于熱帶,人們多著白衣。釋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則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第三:割截縫制,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思。第五:割截染壞,可息響馬奪衣之念。
‘袈裟’盡管是以‘色’立名,可是它的色彩怎么,卻是異說紛紜,無所適從。現在咱們且把其間的底子的、首要的說法,介紹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十誦律第十五說:或青、或泥、或茜,三種壞色。
另據五分律第九、磨訶僧祇律第十八、毗尼母經第八、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底子說全部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說是三種壞色。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謂‘壞色’,有一種解說說:‘青、黑、木蘭’皆屬‘壞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種解說說:有必要把‘青、黑、木蘭’混濁一同,才干算是‘壞色’。更有一種解說說:有必要把‘青’等五色混合一同,才算是‘壞色’。—如法藏大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說:‘“袈裟”此云“不正色”。謂將青等五色,彼此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為“壞色”’。
另據毗尼母經第八說:‘諸比丘衣色脫褪,佛聽用十種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樹皮、三者婆陀樹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樹皮、九者施設婆樹皮、十者種種雜和之色’。
關于‘袈裟’的色彩問題,還有一些論述,不過一時無法作更多的介紹了。總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首要意圖在于‘毀其形好,僧俗有別’。如梵網經卷下說:‘不管在何疆土,比丘服飾,有必要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裁制‘袈裟’用的資料,叫做‘衣體’或‘衣材’。關于這一項,佛制也有一些規則。據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有‘驅磨、古貝、句賒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資料。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有‘劫貝、芻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種資料。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所舉示的,有‘欽婆羅、劫貝、芻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種資料。更據四分律第三十九所舉示的,有‘拘舍、劫貝、欽跋羅、芻摩、叉摩、舍冕、麻、翅夷羅、拘攝羅、嚫羅缽尼’等十種資料。
另外在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從前提到過‘糞掃衣’之名,這種衣服,在阿含部藏經說:它是從原野間拾取包裹尸身用過的布塊,或是其他別的布縷,洗凈之后縫合而成的。
‘袈裟’的品種,首要的凡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點稱為‘三衣’。現在把它們別離介紹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合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郁多羅僧’,義譯為‘上衣’。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合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這三品衣滿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三品衣滿是每條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三品衣滿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合計二十七隔。甚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合計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途:—‘五衣’是往常起臥時用的。也有說是作業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不過在我國來說,僧尼們在作業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并未著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群眾聚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三衣’的縫裂辦法,據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說:假如衣料細薄,也能夠用兩層三層四層兼并縫制。
原始的‘袈裟’,本來是沒有安裝‘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因為這一緣由,佛才聽許諸比丘們,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以便系牢袈裟。后來才演變成現在這樣的‘滿意’形的‘衣鉤、衣環’。
‘三衣’的穿著,有必要繞身三匝。而且能夠視乎氣候的冷熱,隨穿一件、兩件、三件。假如夜里太冷,也能夠把‘大衣’蓋在身上。又五分律說:‘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鉤衣破、風土污坌入葉中(葉即衣相),或日曝壞衣色,聽為護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若衣易壞,聽倒置著衣,上下安鉤紐’。
‘三衣’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縷衣’的;這種‘袈裟’實際上就是‘大衣’的一種。不過它的材料寶貴,是用金縷織成的。這種‘金縷衣’的來歷,說法不一。據禪林象器箋‘服章門’引中阿含經說:‘金縷衣’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獻給佛的‘袈裟’。另據菩薩瓔珞經說:‘金縷衣’是用天人福蓋獻給佛八萬四千金縷,所織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紹的種種‘袈裟’,都是落發僧尼們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縵衣’的‘法衣’。這種‘法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給落發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落發‘大戒’,不勝‘為世福田’。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成衣‘田相’。又沙彌輩不諳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縵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脫袈裟)、捧持、折疊,也有必定的制式,一起還得誦持‘偈咒’。這些儀軌,在釋教典禮須知第三章(搭持衣具典禮)里,都有很具體的闡明。在此,不多敘說了。
以上所說的全部,都是有關于‘袈裟’的傳統規制。釋教東來今后,因為空間的搬運、和時刻的變遷,‘袈裟’的本來形象,現已有些損壞!現在的‘袈裟’:幅面現已縮小,材料日趨浮華;著用時也僅僅繞身一匝、披搭肩上就是了。
最終還須要向我們提示的一點,那就是‘袈裟’的積德行善。—據戒壇經說:‘五衣表斷貪,凈身業也。七衣表斷嗔,凈口業也。大衣田相,長多缺少,表圣增凡減。并表斷癡,凈意業也’。又據悲華經說:‘佛于瑰寶佛前,發愿成佛時,袈裟有五種積德行善。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甚至四寸,飲食足夠。四者:若眾生共相違反,含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順尊重,常取勝他’。(摘自釋氏要覽)
另據大般涅槃經說..‘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地藏十輪經說:‘有一監犯,被判綁縛擱置原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怪之難’。又經云:‘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欣跳動,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風’。阿含經說:‘別的袈裟,不勝更用,懸于原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袈裟’乃釋教之標幟,是圣人之表式,它的積德行善善利,豈是尋常可比?不怪清主順冶皇帝贊賞它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