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有落發(fā)師父向我化緣,我給不給呢?我是想,若是給了,會不會助長了對方的貪?或是我就只管自己供養(yǎng)積福,不論對方怎么樣?我怎么思維、面臨才是具正念正見的?
有正見的供養(yǎng)是最上等的供養(yǎng),依這個空性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去修全部供養(yǎng),這些是最終究的供養(yǎng)。咱們要這樣做。
若沒有這樣的出生正見,修人間正見的供養(yǎng),也是一種才智的供養(yǎng)。比方說你還沒有這種大才智,那就要有隨順人間的才智、隨順人間的正見去修供養(yǎng),這種供養(yǎng)也能取得大利益。
比方,作為在家信眾應當供養(yǎng)落發(fā)眾四事供養(yǎng),為什么能夠、應當供養(yǎng)落發(fā)眾的四事?那是為了成果落發(fā)眾辦道用。假如師父是修道資糧短缺,那咱們就要盡自己力氣,給予協(xié)助,讓師父能安心辦道;假如師父不是辦道資糧短缺,你的協(xié)助就或許會滋長他的貪心。假如對修學擺脫道沒有助益的,你能夠不供養(yǎng)。當然,假如你想自己培福,不論他人,那無所謂,這個正好是你的福田。(注:四事為飲食、衣服、臥具、湯劑。)
你是佛弟子,應該遵從佛陀的教訓,奉行五戒,修習十善。要是落發(fā)師父修道上有困難,你能夠極力協(xié)助他。若師父有四事需求,你就極力供給協(xié)助。非四事需求,你能夠跟這位師父溝通,了解一下他需求的東西有什么效果。
假如這位師父講得很清楚,這東西是用于辦道的,那你應當發(fā)心供養(yǎng)。假如師父是用作弘法利生的,你的這個供養(yǎng)不但是財施舍,也是法施舍,這是賦有含義的。
假如這位師父說不是用于辦道、僅僅一時喜愛,那你若是真的愛戴三寶,又有滿足的才智,你就應該用恰當的言語,清楚明白地告知對方:只需是辦道需求的,你會極力去做;如不是辦道需求的,你就不會做。你要隨順做一個佛弟子所應做的正確的事。
咱們學習佛法,就要運用佛法的才智,增加自己心的力氣。當說的,你要明明白白地說清楚,這樣互相都沒有煩惱。哪怕對方當下感到不愉快,這也是由于他自己的煩惱而引發(fā)的,而不是你恰當的話所引發(fā)的。
你不能由于怕他人不愉快,而不敢說應當說的話。你說應當說的話,不是想傷害人的。或許某些人聽了會不高興,但這個不高興也是他自己的煩惱所引發(fā)的。你干事情,不是什么人都會贊賞你的,你能既期望有才智有慈善的人贊賞你,又期望充溢貪嗔癡的人贊賞你嗎?
佛陀從不會由于外道懼怕他說的話而不開示,也不會由于他人有或許害怕持戒而不制戒,只需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佛陀就會說會做。
佛法告知咱們“善說所說,善做所做”。應當以財施就以財施,應當以法施就以法施。你運用佛法的才智阻撓一個人的貪心,便是法施。一個人有貪心作祟,你就以法施,協(xié)助他離貪。假如他真的需求財施,你就應以財施,給他溫暖,遠離饑餓、怖畏。
這便是才智。咱們學習佛法、行持善法需求才智,在實際生活中、在任何時候,咱們都需求運用佛法的才智觀照。
學法,假如不能把法轉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這個法對你一點協(xié)助也沒有;只需把學到的法轉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你才干真實得到法的利益。若是為愿望所惑,你就會依貪嗔癡心干事,而不是依五戒十善干事。
咱們作供養(yǎng)時,假如能依無我的心,那是最好的、最殊勝的供養(yǎng)。無我的心,便是我不可得、受供養(yǎng)者和供養(yǎng)的物也不可得,這三個都是緣起,叫三輪體空。咱們能夠作這樣的調查。
咱們也能夠依《金剛經》所說的,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這樣無住的心去供養(yǎng),咱們所作的一切供養(yǎng)都是為了全部眾生皆能成果佛果,咱們就依這樣的心去供養(yǎng)。而不需求像有人說的在供養(yǎng)時考慮這個供養(yǎng)是凈的仍是不凈的。咱們只需在那個當下的選擇是對的,咱們的心是趨向于“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跟這個是相應的,那咱們就依這樣的心去修,這是最殊勝的。
假如你不知道這一點,當人家向你要東西時,你又想借這個相作為你種福田而作供養(yǎng)的,那你就以歡欣心去供養(yǎng)。當你想供養(yǎng)師父,但你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師父所需求的,假如師父接受了,那你種福田的善行便成果了;假如師父不接受,你也不要牽強、不要煩惱。
文章轉自大眾號:六榕書院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