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人將虛幻的身體與心理現象視為自我。而在深觀五蘊的進程,相對地,則可能將空視為有,以空為我,呈現另一更深細的執取。直至離空離有,沒有自我中心,才智始能現前。這樣高的境地,是否唯有落發僧眾始能抵達?在家的居士又該怎樣修持呢?一名居士從前問到。
一、具足信仰
首要,須從觀念上,從理念的剖析中,承受它。其二,樂意承受,且具足決心與信仰。譬如說,人們告知你,臺北好好喔!一到臺北,全部問題都囈語了,苦楚也消失了!可是你卻在高雄,從未曾來過臺北。可是,現在有人-一名來自臺北的人,告知高雄人,臺北的許多優點,許多高雄人便會樂意承受,樂意想像。瞭解這是一名老臺北的道地經歷,自己在北上曾經,北上的進程中,乃至到了臺北今后,該有怎樣的心理準備,以及認知、了解。
除非具足這樣的認知與信仰,一個人很難確實「發心」前往臺北,乃至抵達臺北。相同的,也能夠向臺北人介紹高雄怎樣地好法,也得使臺北人信任了,才會前往高雄。
因而,在咱們剛開端觀修色身,不得要領的觀想沒有開端,沒有著力的時分,得從心底先承受它的概念思想,信仰不疑!當遇見得失、好壞、瞋愛、毀譽等等巨大煩惱的衝擊時,能于深入的苦楚中,持念《心經》這句:「觀安閑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全部苦厄。」倘記不得那么長,即記「照見五蘊皆空,度全部苦厄」;倘仍太長,則縮短為「五蘊皆空,離全部苦」。五蘊皆空,離全部苦,總共僅有八個字,就把它當成咒語來念罷。于苦楚、煩惱,無法囈語,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即念這八個字。多念!多念!以決心而念、而持,苦即會少些,煩惱也將輕些。這是開始的情況,十分有用!是我本身經歷過的。
二、不固執空中閣樓
其次,于煩惱、災禍,或困難、風險時,觀「災禍是什么?」、「窘迫風險是什么?」-不管它們是什么,都僅僅一個暫時的現象,終將消失。它依緣由呈現,也將依緣由而離去。咱們所要做的,也僅僅當下現前的面臨。倘能趨吉避兇,則避;不能,則面臨它、承受它,以才智的方法處理、對待。心間毋須再傷心,由于,傷心也沒有用!須再三告知自己:煩惱也沒有用。愈煩惱,則愈焦慮、愈多妨礙,愈缺少才智;愈缺少才智,則愈苦楚,問題愈嚴峻!
自己缺少才智,則須「用佛才智」;用菩薩、經典的才智。情況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真實沒有辦法,則念觀安閑菩薩,或觀世音菩薩。念了菩薩名號,則須以安定心面臨事情,了知種種現象皆有如空中閣樓。空中閣樓不能說沒有-做夢時有;幻象、錯覺是有,水泡是有,投影也仿佛存在。相似的種種生命現象、社會現象、恰當現象……,咱們須當下便能覺知、提示本身:這些是暫時的有、暫時的有、緣由的有,實質皆空!沒有不變的存在。現在呈現了,只需面臨它,很快便將過去。此際是壞現象,可是壞現象過去了,好現象即會呈現。僅要依著才智尋覓緣由、促進緣由,好緣由恰當會于時空中翩然綻放。
摘自:《圣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