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哪個方向)

斗極七星的傳說?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說,先民敬重天象,并以天象改變猜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斗極主人存亡,影響頗巨。

在不同前史階段,斗極往往被解說成不同的神靈。斗極在上古或許為九顆星,方位、形狀與現在不同,后由于歲差或調查地的原因,有兩星調查不到,所以有斗極七星之說。但在先秦的文獻中,仍保存有斗極九星的說法。

斗極九星在民間崇奉中又稱“九皇”,九皇崇奉的影響很大,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步演變為禮斗之俗。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云南、四川、河北、江蘇、浙江等省,均于九月一至九日接連九霄盛行禮斗之俗,謂之九皇會。

斗極九星,由斗極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別離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與左輔、右弼。

擴展材料:

星座方位:

斗極七星地點的拱極區,是天上社會的政治中心。 “斗”在《詩經》中為舀酒的東西,而司馬遷稱“斗為帝車”,成為天帝乘坐的車子。斗極可以用來確認方向,從斗極和北極星的相對方位,可以找到正北方向。

斗極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簡直挨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鄰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貫以美麗、明晰的表面引起人們的留意。聽說,古代阿拉伯人征兵時,把它作為檢驗戰士視力的“實驗星”。

斗極七星一直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間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而,在綿長的世界變遷中,斗極星的形狀會產生較大的改變,10萬年后,咱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斗極七星又簡稱“斗極”。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見圖)。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他六星都是2等星。

參考材料來歷:百度百科-斗極七星

斗極七星是哪七個??

斗極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代漢族公民把這七星聯系起來幻想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

斗極星在不同的時節和夜晚不同的時刻,呈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依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歷來決議時節:斗柄指東,全國皆春;斗柄攻略,全國皆夏;斗柄指西,全國皆秋;斗柄指北,全國皆冬。斗極七星從斗身上端開端,到斗柄的結尾,按次第順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我國古代漢族地理學家別離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從“天璇”經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伸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斗極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便是北極星。

斗極七星姓名

斗極七星姓名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

一、斗極七星

1、天樞

星座:大熊座α(天樞,貪狼星)

西名:Dubhe

Bayer letter:alpha Ursae Majoris

視星等:1.79等

肯定星等:0.2等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1h 03m 43.70s

赤緯:+61 45′ 03.2″

高度:54 12′ 33″

方位角:048 49′ 51″

U2000:Chart 24, Vol 1

Transit:04h 33m 11s

間隔:124±2 光年

光度:181±7 x 太陽的光度

2、天璇

星座:大熊座β(天璇,巨門星)

西名:Merak

Bayer letter:beta Ursae Majoris

星等:2.4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1h 01m 50.49s

赤緯:+56 22′ 56.6″

高度:52 25′ 31″

方位角:057 19′ 13″

U2000:Chart 46, Vol 1

Transit:04h 31m 18s

間隔:79.4±1.1 光年

光度:55.2±1.6 x 太陽的光度

3、天璣

星座:大熊座γ(天璣,祿存星)

西名:Phecda

Bayer letter:gamma Ursae Majoris

星等:2.5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1h 53m 49.83s

赤緯:+53 41′ 41.1″

高度:44 38′ 39″

方位角:055 15′ 46″

U2000:Chart 47, Vol 1

Transit:05h 23m 09s

間隔:83.7±1.4 光年

光度:59.0 ±2.0 x 太陽的光度

4、天權

星座:大熊座δ(天權,文曲星)

西名:Megrez

Bayer letter:delta Ursae Majoris

星等:3.4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2h 15m 25.57s

赤緯:+57 01′ 57.3″

高度:43 59′ 16″

方位角:048 59′ 49″

U2000:Chart 47, Vol 1

Transit:05h 44m 41s

間隔:81.4±1.2光年

光度:24.4±0.7 x 太陽的光度

5、玉衡

星座:大熊座ε(玉衡,廉貞星)

西名:Alioth

Bayer letter:epsilon Ursae Majoris

星等:1.77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2h 54m 01.76s

赤緯:+55 57′ 35.6″

高度:39 06′ 28″

方位角:045 49′ 31″

U2000:Chart 48, Vol 1

Transit:06h 23m 11s

間隔:80.9±1.2 光年

光度:98.7±3.0 x 太陽的光度

6、開陽

星座:大熊座ζ(開陽,武曲星)

西名:Mizar

Bayer letter:zeta Ursae Majoris

星等:2.4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3h 23m 55.55s

赤緯:+54 55′ 31.4″

高度:35 17′ 26″

方位角:043 11′ 00″

U2000:Chart 48, Vol 1

間隔:78.2±1.1 光年

光度:60.2±1.7 x 太陽的光度

開陽增一輔星

星座:大熊座80(開陽增一,輔星)

西名:Alcor

星等:3.95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3h 25 m13.7s

赤緯:+54°59’16.8″

U2000:Chart 48, Vol 1

間隔:81.15光年

光譜:A5V-SB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輔星明近,輔臣親強;斥小,疏弱。” [4]? 《晉書·地理志》:“輔星傅乎開陽,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國昌,輔星明,則臣強。”宋何薳《春渚紀聞·歙山斗星硯》:“石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為斗星硯。”明何景明《告咎文》:“又使斗極以振紀兮,命輔星以佐之。”

開陽是個聞名的雙星,它的伴星(大熊80)我國古代專名“輔”,與主星角距11’49″,亮度3.95等。古時分戎行檢驗戰士的視力就從前用過這對雙星,我國和外國都有戎行用過它。

輔星即大熊座80,是大熊座ζ(開陽)的伴星,又稱左輔。有許多人把這顆輔星用在檢驗視力,7、搖光(瑤光)

星座:大熊座η(搖光,破軍星)

西名:Alkaid/Benetnasch

Bayer letter:Eta Ursae Majoris

星等:1.86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13h 47m 32.44s

赤緯:+49 18′ 48.1″

高度:28 42′ 54″

方位角:044 29′ 36″

U2000:Chart 49, Vol 1

Transit:07h 16m 33s

間隔:101±2 光年

光度:141±6 x 太陽的光度

二、星座方位

斗極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斗極七星坐落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經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伸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斗極來,由北往西再打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斗極七星順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注重斗極,由于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時節。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斗極七星的“斗”,柄狀三星別離是——玉衡、開陽、搖光。杓柄中心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光學雙星,肉眼即能識辨。開陽與輔星也是全天肉眼可見的物理雙星。

時節不同,斗極七星在前深夜夜空中的方位也不盡相同。因而,我國古代公民就依據它的方位改變來確認時節。《甘石星經》:“斗極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斗極七星調查四方,定四時,分寒暑。古籍《鹖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全國皆春;斗杓南指,全國皆夏;斗杓西指,全國皆秋;斗杓北指,全國皆冬。”古代視北極星為天帝的標志,而斗極則是天帝出巡全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端,而此刻斗極在東,所以天帝從東方開端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斗極七星地點的拱極區,是天上社會的政治中心。 “斗”在《詩經》中為舀酒的東西,而司馬遷稱“斗為帝車”,成為天帝乘坐的車子。斗極可以用來確認方向,從斗極和北極星的相對方位,可以找到正北方向。斗極斗柄也可以用來確認時節,成書于戰國年代的《鹖冠子》就說過:“斗柄東指,全國皆春;斗柄南指,全國皆夏;斗柄西指,全國皆秋;斗柄北指,全國皆冬”。

斗極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簡直挨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鄰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貫以美麗、明晰的表面引起人們的留意。聽說,古代阿拉伯人征兵時,把它作為檢驗戰士視力的“實驗星”。

斗極七星一直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間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瑤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而,在綿長的世界變遷中,斗極星的形狀會產生較大的改變,10萬年后,咱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斗極七星又簡稱“斗極”。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他六星都是2等星。把斗極七星斗前二星銜接,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約五倍間隔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辨認星座的標志。此外,依照斗極七星斗柄曲線延伸,畫出一條弧線后,會遇到21顆亮星之一的大角,即牧夫座α星。

古代稱號,別離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與左輔、右弼。

三、簡介:

斗極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代漢族公民把這七星聯系起來幻想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

斗極星在不同的時節和夜晚不同的時刻,呈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依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歷來決議時節:斗柄東指,全國春;斗柄南指,全國夏;斗柄西指,全國秋;斗柄北指,全國冬。斗極七星從斗身上端開端,到斗柄的結尾,按次第順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古時漢族地理學家別離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從“天璇”經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伸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斗極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便是北極星。

“斗極”一詞的轉義是指北方夜空中挨近北極點的一個星組(星官),其形狀如舀水的斗勺,故名。它與坐落低緯度(就赤道坐標系而言)上的“南斗”星相對應。“斗極”星的命名年代在新石器年代中晚期。在舊石器年代,人類還不會有專用的舀水用具。咱們留意到斗是專用的舀水用具,與水的聯系極為親近。而“五行”之“水”,正好位配北方。因而,“斗極”的命名,應當與“五行”觀念和理論的呈現在同一時期。斗極的命名者,有必要是中緯度(北緯30-40度)區域的居民。由于對地近赤道的部族而言,斗極時隱時顯,不能成為牢靠的時刻指示器。斗極的命名者,應當是農耕民族。由于斗極的斗柄能指示時節(斗極東指,全國皆春;斗極南指,全國皆夏;斗極西指,全國皆秋;斗極北指,全國皆冬)。斗極星命名的時分,或許現已呈現了皇帝。由于斗極繞北極旋轉,這隱含著“帝王居中(居北極)”的概念。

四、前史記載與傳說:

我國是世界上地理學開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斗極七星的調查早有記載,但七星之名最完好的記載,始見于漢代緯書。開端有兩種稱號,一為《春秋運斗樞》所記。曰:“榜首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榜首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道教構成后,以斗極為天神加以崇拜,并對之作種種神學解說。

《云笈七簽》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榜首星“名曰天樞,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開陽,魄靈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一起又稱斗極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斗極九星,七見(現)二隱”。

《云笈七簽》卷二十四《斗極九星職位總主》云:“《黃老經》曰:斗極榜首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93;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

(下第八、九星略)其后又引《河圖寶錄》敘說九星之姓諱及職掌。以上《云笈七簽》所述斗極七星之名,即據緯書《春秋運斗樞》。

二為《洛書》所記。它除記上述七名外,又記有別的七個稱號,曰:“開陽重寶,故置輔翼,易斗中曰斗極:榜首曰司命,第二曰司祿,第三曰祿存,第四曰延壽,第五曰益算,第六曰度厄,第七曰上生。”

另一批道書則據此以述斗極七星,只把次第作了倒置。如《斗極治法武威經》所云:榜首天樞,名魁,字司命,第二天任,名?,字司祿,第三天柱,名?,字祿存,第四天心,名?,字延壽,第五天禽,名?,字益算,第六天輔,名?,字度厄,第七天沖,名魒,字上生,……”并各有具體職掌。

《玉清無上靈寶天然斗極本生真經》《太上玄靈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等,亦稱“司命”、“司祿”等為斗極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蓮花化生斗極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間。

略云: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蓮池中沐浴,忽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他七子為司命、司祿、祿存、延壽、益算、度厄、上生七星(也稱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紫光夫人亦號斗極九真圣德天后,道身玄天大圣真后,《河圖帝覽嬉》曰:“斗七星,富有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間一星,主壽夭。”“斗主歲時豐歉。”也稱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

傳說:

三國時魏國有個叫管輅的是個術士,最會相面。一天他見到顏超,一看他的臉上“主夭氣”,知道將不久于人世。顏超是個19歲的小伙子,其父一聽很著急,忙叫管輅想辦法。管對顏超說:“你回家后趕忙預備一壇好酒,一盤燒鹿肉。卯日那天,你到割麥地南頭的大桑樹下,那里有兩個人下棋,你千萬甭說一句話,如此你就有救了。”顏超依言而往,果見二人下棋。顏超只斟酒添肉無語。一瞬間北邊那人問道:“你在干什么?”顏忙跪下,不語。這二人方才吃了他的酒肉,也得幫個忙。北邊的那個人拿文書看了看對顏超說:“讓你活到90歲。”顏大喜叩拜而歸。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

一日,出郊閑行,見一少年耕于田中,輅立道傍,觀之好久,問曰:“少年高姓、貴庚?答曰:姓趙,名顏,年十九歲矣。敢問先生為誰?輅曰:吾管輅也。吾見汝眉間有死氣,三日內必死。汝貌美,惋惜無壽。趙顏回家,急告其父。父聞之,趕上管輅,哭拜于地曰:請歸救吾子!輅曰:“此乃天命也,安可禳乎?父告曰:老夫止有此子,望乞垂救!趙顏亦哭求。輅見其父子情切,乃謂趙顏曰:汝可備凈酒一瓶,鹿脯一塊,往日赍往南山之中,大樹之下,看盤石上有二人弈棋:一人向南坐,穿白袍,其貌甚惡;一人向北坐,穿紅袍,其貌甚美。汝可乘其弈興濃時,將酒及鹿脯跑進之。待其飲食畢,汝乃哭拜求壽,必得益算矣。但切勿言是吾所教。白叟留輅在家。次日,趙顏攜酒脯杯盤入南山之中。約行五六里,果有二人于大松樹下盤石上著棋,全然不顧。趙顏跪進酒脯。二人貪著棋,不覺喝酒已盡。趙顏哭拜于地而求壽,二人大驚。穿紅袍者曰:此必管子之言也。吾二人既受其私,有必要憐之。穿白袍者,乃于身邊取出簿籍檢看,謂趙顏曰:汝本年十九歲,當死。吾今于十字上添一九字,汝壽可至九十九。回見管輅,教再休泄漏天機;否則,必致天譴。穿紅者出筆添訖,一陣香風過處,二人化作二白鶴,沖天而去。趙顏歸問管輅。輅曰:穿紅者,南斗也;穿白者,斗極也。顏曰:吾聞斗極九星,何止一人?輅曰:散而為九,合而為一也。斗極注死,南斗注生。今已添注壽算,子復何憂?父子感謝。自此管輅恐泄天機,更不輕為人卜。傳說彭祖原名叫彭秀,斗極七星別離度壽,成果彭秀活到800多歲,人稱彭祖。

五、小斗極

小斗極是小熊座中七顆較亮的星的總稱 ,遠不及斗極七星奪目。勾陳一,也便是“斗”中最亮的一顆星是現如今的北極星。從“天璇”經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伸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斗極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便是斗柄結尾的北極星。

《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于中心,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帝星在小熊座,斗極在大熊座。

六、斗極九星

宋代道教天書《云笈七簽》24卷“日月星斗部”曾提及斗極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斗極九星。后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斗極九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命。

《黃老經》曰:斗極榜首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闿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這九星在《云笈七簽》24卷“斗極九星職位總主”的別號別離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斗。

還有一種地理學說法是,把斗極七星的斗柄持續延伸,能看到兩顆暗星在其后方,一顆名曰“玄戈”,一顆曰“招搖”,為現如今牧夫座的γ,λ二星。算上這兩者,斗極七星就延伸成了斗極九星。當然后加的這兩顆星也遠不如前七星那么亮了。但是在定位上,斗極九星的斗柄指向心宿,相同可以以此定方位和確認時節。

斗極七星是哪七顆星

斗極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

古代漢族公民把這七星聯系起來幻想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斗極七星在不同的時節和夜晚不同的時刻,呈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依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歷來決議時節。

斗極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斗極七星坐落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經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伸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注重斗極,由于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時節。

星座方位

代視北極星為天主的標志,而斗極則是天主出巡全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端,而此刻斗極在東,所以天主從東方開端巡視,故《易·傳》中的帝出乎震,震卦在東。斗極七星地點的拱極區,是天上社會的政治中心。

斗極可以用來確認方向,從斗極和北極星的相對方位,可以找到正北方向。斗極斗柄也可以用來確認時節,成書于戰國年代的《鹖冠子》就說過:“斗柄東指,全國皆春,斗柄南指,全國皆夏,斗柄西指,全國皆秋,斗柄北指,全國皆冬”。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斗極七星和斗極七星在哪個方向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