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期寺

曾期寺坐落于山南桑日縣曾期鄉,“曾期”藏語意為“池塘以外”,因寺廟建在村中的一個池塘外而而出名。公年10世紀,由噶當派佛家弟子噶米·云丹雍仲建造。曾期寺消化吸收了初期寺廟的建筑類型,其主殿大門口與吐蕃階段修建的桑耶寺主殿大門口極其類似,創建門闕,佛殿有甬道這些。

1393年前后左右,宗喀巴飄緲衛藏時在曾期寺講經說法,在那時候沃卡宗本南喀桑布的支助下,曾期寺開展了一次規模性的檢修,并在檢修開關慶典上中傳律戒,曾期寺此后也就改奉格魯派了。文G階段,曾期寺曾做為區糧庫而足以儲存出來,但經堂及佛殿甬道被拆,寺內珍貴文物外流消失殆盡。1986年國家撥款對曾期寺開展檢修,使之足以佛光再現,但跟故時對比早已相差甚遠了。

現有的曾期寺主殿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經堂設立內外雙重大門口,外門建了門廳、門闕。門栓為鈸形,直徑為21公分,內門門栓亦為鈸形,直徑20厘米,二門中間間距為1.6米,裝飾設計為墻壁畫,兩門栓楣繪有荷花。大經堂的承重梁上繪有龍凰戲圖,色彩鮮艷,惟妙惟肖。在經堂四壁上,繪有護法神、佛教故事及一些佛家高手 的肖像,大多數是十一、二新世紀所繪。經堂終點是曾期寺佛殿,原寺佛殿高雙層,二層與佛殿相對的圣殿也是有甬道,但這一層已經拆卸,最底層佛殿凈寬四間,寬三間,共六柱,設立佛臺、佛龕。與一般寺廟佛殿不同點,是佛龕立在殿中往后的部位上,而不是緊貼后墻。佛龕內主供三世佛站起雕像,與偉岸的圣殿對比,三尊主供佛因看起來過小而很迥異。佛殿內無墻壁畫,這也是模仿初期寺廟的一個特性。而曾期寺的僧舍已經所有拆卸。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