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波且,別稱索納塘波且,意思是大壩頭燒造木碳的地區。坐落于瓊結縣地區,坐西朝東,背瀕瓊結季節河,亦稱為香波河,前為阿步山。塘波且寺建立于西藏自治區佛家后弘期的火蛇年,即公年1017年,創辦人主導梅·次程窘乃。據《黃琉璃》記述,次程窘乃生在后藏,幼時遁入空門。他曾拜魯梅·次程喜饒從師,把握了很多的佛學經典,在佛法上很有成就,變成魯梅弟子“四柱、八梁、三十二椽”當中的主人公,也是西藏自治區佛家后弘期知名的“十位聰明人”之一。
主梅·次程窘乃按照上師魯梅的意向,于1017年承擔建造塘波且寺。該寺做成后,次程窘乃主持人一段時間后,就將寺權交到徒弟枯敦·尊追雍仲。此后,枯敦變成塘波且寺第一任堪布。枯敦·尊追雍仲出世在后藏,他拜魯梅從師,深得魯梅鐘愛。當枯敦·尊追雍仲聽聞阿底峽要來雅隆一帶傳法講經時,親身主持人建造了一座覺康,供阿底峽生活起居和主題活動用。他獲得阿底峽面授班循導,變成阿底峽三大徒弟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區佛教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
阿底峽抵藏時,塘波且寺為前藏較大 的寺院。阿底峽在這里定居期內編寫了一些經典著作,還親自制做過“唐休”(一種佛家弟子的遮陽帽)。因為枯敦為人正直高傲,與阿底峽發生了分歧。阿底峽一氣之下身背物品離寺而去。當他從“娘古”渡頭(今乃東溫區渡頭)走上渡船時,枯敦趕到,再三懇求阿底峽回到塘波且寺。阿底峽堅持不愿,僅僅把他戴的遮陽帽贈給了枯敦。
塘波且寺做為后弘期的關鍵寺院,擁有十分關鍵的影響力。11世紀之后,該寺塑造出很多知名的專家學者。之后因為歷史時間的變化,再加經濟來源不夠等緣故,塘波且寺逐漸衰落。十三世達賴喇嘛階段,由甘珠爾活佛洛桑圖旺主持人于1916年修補。1940年再度檢修時寺內僅有佛家弟子5名,西藏自治區民主改革前升至50余名。
塘波且寺原工程建筑基礎被毀,如今見到的是1916修補后的工程建筑,關鍵包含經堂、禪堂、經場、覺康,占地面積8556平米。其行為主體工程建筑正殿高三層,設立經堂、禪堂。正殿以前為經場,路面只用砂石料鋪成,物品寬20米,南北方長20米。正殿一層正東為殿門,門口上下有廂廓工程建筑。中間為經堂,也稱阿底峽經堂,有柱12根,主供阿底峽師生三尊、蓮花生、宗喀巴、五世達賴銅佛像,均高1.5米。墻壁畫有主尊肖像及其各種觀音菩薩和護法神像。在阿底峽經堂周圍的山腰上有一股山泉水,高冷香甜,旱災不干。相傳是阿底峽在時出現的,被大家視作“神水”。經堂以后為禪堂,四柱。主供釋迦牟尼,其上下為敏敏 、強巴佛,后為十六十八羅漢、八十藥王及其帕木珠巴等五個噶舉派得道高僧的舍利塔。經堂南端為護法神殿,主供馬頭金剛像等。正殿二層為寺內審議辦公室的用處。三層是文殊殿,供文殊菩薩鎦金塑像,高1.9米。另有阿底峽舍利塔和第一任堪布枯敦·尊追雍仲靈塔,均高1.9米。覺康在正殿東一百米處,一層六柱,供有阿底峽那時候的等身像、仲敦巴像、枯敦·尊追雍仲像、蓮花生像、十一面觀音像,全是泥塑制作。
寺廟原來的藏珍貴文物十分寶貴,有12部佛書是當初阿底峽從印尼產生的,也有手抄本《甘珠爾》108部、《丹珠爾》一套,及其格魯派得道高僧著作醫藥學、歷算、天文學等層面書本。文G階段,除開正殿和覺康殘留外,其他工程建筑和珍貴文物化為烏有。1985年,政府部門付款剛開始檢修,使塘波且寺再次發揚。
隨機文章: